强秦二名将是指秦朝的王翦、蒙恬两人。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蒙恬出身名将世家,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
蒙恬祖籍山东省蒙阴县,故里在蒙阴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边家城子村。
据考证,“蒙”以蒙山为氏。先世为齐国人,战国时,祖父蒙骜于齐投靠秦昭王,领军攻打韩、赵,累官至“上卿”。 父亲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蒙恬出身于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成长于武将之家,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幼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他天资聪颖,熟读兵书,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军事素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打齐国,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 (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 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国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 (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驻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秦始皇非常尊宠蒙氏,信任、夸奖蒙恬的才干,并且亲近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则陪秦始皇同乘一辆车子,居内则侍从在秦始皇的跟前。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因此,其他的诸将相,都不敢和他们争宠。
蒙毅法治严明,从不偏护权贵,满朝文武,无人敢与之争锋。某日,内侍赵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除去他的宦职,但却被秦始皇给赦免了。从此时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赵高的心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冬,秦始皇赵政游会稽途中患病,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讯被封锁,赵高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内心疑虑,请求复诉。
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派李斯等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于阳周。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但赵高深恐蒙氏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执意要消灭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囚禁并杀死了蒙毅,又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说
:“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陛下。”蒙恬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于是吞药自杀。
陈馀:“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司马迁:“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
,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扬子《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壍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力不足而尸有馀,忠不足相也。”
曹操:“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司马贞:“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赵高矫制,扶苏死焉。绝地何罪?劳人是稥。呼天欲诉,三代良然。”
苏轼:“蒙恬将三十万人,威振北方,扶苏监其军,而蒙毅侍帷幄为谋臣,虽有大奸贼,敢睥睨其间哉?不幸道病,祷祠山川尚有人也,而遣蒙毅,故高、斯得成其谋。”
司马光:“秦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不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陈普:“劈碎崤潼坼太行,才通腥鲍到咸阳。地后山灵思报德,故教蒙毅去輼輬。”
刘克庄:“绝漠功虽大,长城怨亦深。但知伤地脉,不悟失人心。”
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少年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事侍奉秦王政(秦始皇)。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的阏与,王翦领军只十八天,便令军中不满百石的校尉回家,并从原军队的十人中选出两人留在军中,结果所留下来的都是军中精锐。王翦就用这支士气很高的精锐部队攻下了阏与,同时一并攻取了赵的九座城邑。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十八年),王翦从郡上发兵,下井陉,与杨端和军两军呼应。准备一举攻灭赵国。结果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王翦采用反间计,除掉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公元前227年(秦始皇十九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荆轲失败后。秦王政盛怒,并利用这个机会,派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赵嘉联合抵抗秦军,燕代联军由燕国的太子丹统领,最后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兵败。王翦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打楚国,大败楚兵。
然后王贲军迅速北上,进攻魏国,最后用黄河、大沟水淹大梁城,城尽毁。魏王假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设魏地东面为砀郡。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听说楚军正在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在身。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托说“:老臣病弱体衰,昏聩无用,希望大王另选良将。”秦王政再次致歉说:“好了,请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就说:“大王一定要用我,非给我六十万士兵不可。”秦王政满口答应:“听将军的了就是。”于是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秦王政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万重兵,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王政大笑;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说秦王嬴政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娱乐。楚军因为兵少而无可奈何,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随后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王翦之子王贲,也以战功著名,燕国就是被王翦、王贲两父子合力破灭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战功最大,美名流传至后世。
王翦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也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他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司马迁:
“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
班固:“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猋起云合,果共轧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司马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递为秦将,拔齐破荆。赵任马服,长平遂阬。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贲、离继出,三代无名。”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苏轼:“善用兵者,破敌国,当如小儿毁齿,以渐摇撼,而后取之,虽小痛而能堪也。若不以渐,一拔而得齿,则取齿适足以杀儿。王翦以六十万人取荆,此一拔取齿之道也。秦亦惫矣,二世而败,坐此也夫。”
李复:“少李轻兵去不回,荆人胜气鼓如雷。将军料敌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驾来。”
陈元靓:“周凤不鸣,秦虎方视。将争善战,图一得志。破赵匪难,取燕孔易。战乃既败,频伤无愧。秦兵载授,祖龙服义。菩田亟读,深谋自遗。六十万卒,恒恒暨暨。乃献负过,终平楚地。”
黄道周:“王翦事秦,论荆明果。六十万人,缺一不可。李信少年,以毛赴火。兵败再兴,其计已左。空国伐人,其不疑我。美宅田园,故请琐琐。大国虽伤,其中犹夥。士卒投超,尚思闪躲。兵去追奔,万全方妥。为将阴残,一世坎坷。三世不详,王离被虏。”
邓廷罗:“古之善用众者,莫如王翦、韩信。”
《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秦将王翦”。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孙膑、田单、赵奢、廉颇、李牧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翦。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翦辽亦位列其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司马迁评价白起、王翦二人说:“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谋无穷,声震天下,却不能对付应侯给他制造的祸害;王翦身为秦将,平定六国,是当时的元老将军,秦始皇尊他为师,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的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始皇,直至死去。他的孙子王离成了项羽的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
后世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儿子:王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主要战将,曾水淹大梁,灭魏;直抵临淄,灭齐。因功封通武侯。后随秦始皇东巡琅邪。
孙子:王离,字明,继其父为秦将,率兵戍边备匈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率兵南下,后被项羽所杀。
曾孙:王元、王威。
王翦墓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到贤镇东门外3里许的纪贤村永和堡北。封土面积约7.5亩,高约7米,呈椭圆形。墓西100米南北两排六冢。秦大将军美应侯王翦之墓与六冢在文革中均遭平毁。
这六座小冢,据说里面埋着的是六国王侯的衣冠、图书和俘虏等。
1956年8月6日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秦大将军王翦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