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汉初三大名将

“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开国功臣(另一说法的三人归于汉初三大名将)。刘邦能当上皇帝,以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功劳最大,这三个人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最终三个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明哲保身,直至病死,张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同样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其人生结局为何有天壤之别呢?

主要角色

从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看千古兴亡英雄事

英雄,无论任何时代都总有点崇敬乃至憧憬的意味。然而当我们细细走进历史,去探究英雄的结局的时候,又未免不会发出阵阵的叹息。西汉初创之际,汉初三杰身上则把这种故事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

汉初三杰者,张良萧何韩信是也。刘邦这位虽无赖但却也有自知之明的皇帝有一天就进行了一番自我剖解:“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物所以取天下也。”其中有对这三位人臣的赞赏,但也不免充满了自我夸耀的成分。

先来说说张良,本习黄老之术传说中有桥下纳履的谦谦君子,本人生于韩国,一心做着贵族世袭的梦想,却被秦国的一统天下彻底击碎了。带着无比仇恨,得知始皇出游的张良就有了一次冲动,古博浪沙一次锤击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他四处躲藏,后转身想要凭借自己的“太公兵法”投靠景驹,然而走到下邳的时候遇到了正发展义军的刘邦,两人一见如故,精明的有识人之明的张良选定了刘邦,处处为刘邦出谋划策。佐策入关、鸿门斗智、暗渡陈仓、奇谋下邑、虚抚韩彭、劝都关中,一次次的成功,让刘邦终于得以最终走向真正的成功。


(图)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

张良说到底是一个智者,他始终清醒地知晓范蠡退隐的故例,所以当刘邦建都关中,天下初定之后,张良就开始凭借着自己一直以来的体弱多病为由,开始多次称病不朝,甚至闭门不出。他在汉初刘邦剪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极少出谋划策,而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也恪守了“疏不间亲”的遗训。公元前197年,汉高祖刘邦宠爱戚夫人,有改易太子之心。无计可施的吕后最终求救于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要,而天下初定,民心思安的现实,张良最终谋策与吕后,让请商山四皓出山,最终刘邦一看,无可奈何了,于是张良最终不但赢得了刘邦,甚至还有了吕后的敬重。

面对封赏,张良最终谦让,只留下了自己与刘邦相遇的留地,显然有故念的考量,这点不可谓不明智。何况他已经亲眼目睹了彭越韩信等人的结局,所以隐退是他不二的选择,但吕后对这位恩人显然不想轻易舍弃,于是张良也最终听从吕后安排,就食人间烟火,心却显然已经淡去,最终张良得以安然病逝。

(图)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

再说萧何。萧何本为沛县功曹,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法律研习颇多,同时为人随和,结交广泛,后来汉朝的开国将领如夏侯婴、樊哙、曹参、周勃等许多都是其好朋友。刘邦就更不用说了。萧何一见刘邦,就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喜欢,当刘邦第一次私放囚犯,妻儿被抓就赖萧何救助。其后萧何更是对刘邦给予了很多帮助,萧何似乎是下定了决心一条道走到黑了。


他遇到饱受辱没的韩信,立刻意识到韩信是个人才,马上就去月下追韩信,其他人立刻就告知刘邦说萧何逃走了,刘邦半信半疑之间,萧何带着韩信已经回来了。结果是萧何的确慧眼识金,韩信不负众望,他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但韩信从来也没有想到,最终这位一直让自己有成就感的老兄却最终彻底出卖了他。刘邦多次御驾亲征,萧何则负责筹集军粮和后方调度。但善于猜忌的刘邦似乎并不放心这位与自己共患难的老哥哥。多次派人回来探视。好在萧何手下有不错的忠勇之士,三次出谋,甚至不得已让萧何自污,才躲过了劫难。相信萧何当时肯定已经是一头大汗了。

看来当臣子的的确太不容易了,功需立,还不能锋芒太露,否则就吃大亏。萧何总算是有惊无险,战战兢兢地走完了他一生。

(图)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人

最后来说韩信。如果说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功勋的话,那么韩信 也算得上是居功至伟了。然而从小就立下宏志希望出人头地的韩信显然既没有萧何那种躲藏的本领,又没有留侯张良那种退隐的才能,他先开始在刘项二人争执不下,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利用凭借自身优势邀功,自封为齐王,刘邦最终满心不悦地答应了,但却显然就已经为最后的死埋下了祸根。

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定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然后北服燕国,最终合围楚军,垓下灭项。然而出色的将领毕竟不是杰出的谋略家,他背信杀掉钟离昧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自己的结局。被封为淮阴侯的韩信,开始也常常担心自己会因“兔死狐悲”而灭,于是也学起了装病的老把戏,但心中却显然并不服气。

有一次,拜访樊哙归来,韩信笑着说:我这辈子居然会同樊哙等同列!而在皇帝问及统率兵马问题的时候,他说皇帝只能统辖十万军队,而自己则多多益善。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向韩信辞行,韩信与陈豨说的话显然就开始为自己安排后事,甚至还用内应做他们之间的约定。然而后来当陈豨真的反叛的时候,韩信却再三犹豫不定,并因为得罪小人而被告发,错过了时机,被张良萧何等设计害死。


细察汉初三杰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跟对人固然是不错的,但可以共苦的领导能否再次同甘,那就是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问题,而事实上,皇权时代的领导大多是没有容人之度的。自愿离职的范蠡算得上是一位明智的人,最终得以颐养天年,而不舍得放手的文种就几乎是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处死了。

张良选择了有恩于吕,萧何选择了大隐于朝,他们都是隐身的高手,当然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是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文人,他们都不能彻底撼动江山,而韩信不同,韩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将啊,文能兴国,武能安邦,这样的人却丝毫不知道节退,那是个什么概念呀,刘邦不傻,当了皇帝的刘邦更是精明,假惺惺的几滴眼泪流给了项羽,项羽死了,假惺惺的几滴眼泪留给韩信,韩信死了。又惊又喜的刘邦彻底放下心来,然而多年以后,他留下的封王的历史隐患得由他的子孙来承担。一个汉王朝依然不能在历史的反复循环中幸免。

(图)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宋代的赵匡胤倒是聪明,而那些建功立业的将领们也知趣,不费一刀一枪,一场宴会,所有的将领们都自觉自愿地交了兵权,从此颐养天年,得以荣华富贵一生。明朝朱元璋朱棣则借力发难,接连的几个诛杀,顷刻之间,几万颗智慧的头脑堆满了惊异和惊恐的菜市场。同样的历史在清朝也不乏凄厉,吴三桂投降的屁股还没捂热,康熙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伸出长长的刀俎。而在这之前的洪承畴倒是很有自知之明,他选择了致仕退隐,也就得以保全一家。

所以说,千古兴亡是一场看起来不错的豪华梦想,只是谁也不知道,这场梦想的前面,好不容易保全下来的身躯到底等待的是死亡的屠刀,还是活着的希望。在历史中,我们只能看到有着两个大字镌刻,那就是“选择”,时时刻刻,在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决定命运的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因为英雄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做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汉初三杰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汉初三杰的丰功伟绩

说起汉朝的建立就离不开西汉三杰张良(字子房)、萧何、韩信这三个人的名字。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韩信具有超人的军事指挥才能。韩信可以说是千古难得的军事帅才了,他能够把弱小的军事力量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以至于最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彻底击败,一举奠定了建立汉王朝的基础,这是与他超人的军事指挥天赋分不开的。他曾经在与刘邦的闲谈中认为刘邦只有指挥十万军队的能力,而就他自己指挥军队的能力而言,却没有数量限制,指挥的军队越多越好(这就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成语的来历)。但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但智不足,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真可谓“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史书里或多或少影射韩信有谋反的倾向,我认为这是天大的千古奇冤。从韩信的条件来看,他若真想造反,一百次也反成功了,可是他却始终没有反,直至被害死。
汉初三杰到底有何过人之处?汉初三杰的丰功伟绩
萧何具有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能力。西汉三杰里的萧何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就不用说了,刘邦说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就是对他的最确切的评价。尤其令人拍案称奇的是,他的卓有成效的施政方针不但没有随着他的辞世而重蹈人亡政息的惯例,甚至他的继任者曹参对萧何生前制定的各项法规、方针政策一字不改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竟然也能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以至于这段脍炙人口的典故成了流传至今的成语“萧规曹随”。由此可见萧何的治理国家的行政才能是多麽卓越!说起来萧何对汉朝的建立所作的最大贡献莫过于现在家喻户晓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了---韩信这位旷世帅才由于被刘邦大材小用地当作仓库管理员使用,被气得不辞而别,后被年老体弱的萧何星夜追回拜为元帅的千古美谈。但令人极为遗憾的是,在韩信问题上名扬后世的萧何在后来却因为韩信问题而为后人所诟病,那就是萧何明
查看更多>>

揭秘:历史上汉初三杰的人生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刘邦能当上皇帝,以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功劳最大,这三个人被誉为“汉初三杰”,但最终三个人的结局却大不相同,韩信因谋反的罪名被杀,萧何明哲保身,直至病死,张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同样是建立汉朝的大功臣,其人生结局为何有天壤之别呢?
刘邦与张良
刘邦得了天下,论功封侯。围绕封侯这件事,刘邦与张良展开一次惊险的生死搏杀。刘邦对张良说,你想要齐国那一片土地都行,随你挑吧。出乎刘邦意料,张良的回答不是谢恩,而是谢绝,他不要。在张良看来,刘邦封他齐地三万户,是深藏心计的。究竟什么用意呢?齐国这片土地,两年前已经封给了韩信,而且是张良亲手经办的。现在刘邦把他和韩信封在同一片土地上,无非是想在他们两人之间制造一点不大不小的矛盾,达到“以张制韩”、“以韩制张”的目的。
这说明,刘邦不仅对韩信,骨子里对张良也有些信不大过。张良对此心明如镜。不过,张良觉得回绝得过于简单了也不好,总得给刘邦留点面子。他对刘邦说,我在博浪沙雇人行刺秦始皇失败,逃难时和你相识于留(“留”是江苏省沛县东南的一座小城),我对那座小城难以忘怀,你实在要封就封我个留侯吧,于是刘邦“乃封良为留侯”。
揭秘:历史上汉初三杰的人生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经过这场风波,张良毕竟受到很大剌激,心中有些悲凉。他看到朝廷内各个利益集团、各个门派之间的矛盾已暴露得异常尖锐。自己在刘邦心目中仅仅是一位谋士而已,并非信可托国之重臣。刘邦天下已经到手,再没有多少危急大难需要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了。况且自己身体也一直不太好,这个“臣”是不能再做下去了。张良本来就生性淡泊,对名利看得不重,再加上刘邦为人阴险歹毒,因此他急流勇退,淡出政坛。
刘邦与韩信
韩信出身贫寒,由于家里太穷,做官不够条件,经商没有本钱,连一日三餐都没有着落。当众受胯下之辱,更是辛酸不堪回首。韩信是在军事领域堪称大师,在政治领域却是个小学生。韩信打下了齐国,声威更大,更加举足轻重。用蒯通的话说,这时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掌握在他韩信手里。他韩信“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刘邦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既千方百计笼住他,又想出一些办法来掣肘他。项羽也看到了这一点,也在这时派武涉前来游说韩信。天大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恰恰韩信自己却不会运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蒯通竭力鼓动他,第一步与刘、项“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然后再图下一步发展,后劲最大的是你韩信。并表示要死心塌地要投靠韩信。
揭秘:历史上汉初三杰的人生结局为何完全不同如果韩信当时敢于喊出一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之类的豪言,最终究竟谁能当上皇帝,真还难说。可是,韩信此人,纵有封侯之愿,却压根儿没有帝王之志。他一再向蒯通表示,刘邦待我十分优厚,我怎么能背叛他!蒯通仰天长叹,无奈离去。为了调动韩信参加垓下会战,刘邦可以再次违心地加封给韩信一大片地盘,使他心甘情愿地前来殊死搏杀。可是,项羽一死,刘邦马上就给韩信颜色看。只是因为韩信立有盖世之功,如果操之过急,将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所以第一步先剥夺他军权,改封为楚王。随后,又利用韩信狂傲自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以有人告他“欲反”为借口,“用陈平谋”,在云梦将他逮捕,押回洛阳,杀尽他威风,贬为淮阴侯。从此,韩信愤恨难消,人际关系更加紧张,周围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最后,以谋反的罪名被杀。临死,韩信发出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等他明白过来时,脑袋已经落地。
刘邦与萧何
萧何能够成为“三杰”中的唯一善终者,不是偶然的。在刘邦心目中,真正知根知底的是萧何。刘邦起事前,就和萧何很要好。萧何早年是衙门里的小吏,在刘邦还是个经常连酒都喝不起的平头百姓时,萧何曾经常帮助刘邦,刘邦与萧何,这等关系,谁能比得?那刘邦对萧何就丝毫没有戒心了吗?照样有。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后回到京城,许多人拦路告状,说萧相国强买田宅。萧何去宫里拜访刘邦,刘邦笑道:“看你做的利民好事,这么多人告你状,你自己去平息民愤吧!”
萧何乘机向刘邦提了一条建议,说长安地方狭窄,老百姓田地少,我看皇家猎苑内有不少空地,荒着也是荒着,不如让老百姓进去耕种算了,也不要收他们官税了。刘邦勃然大怒:“你受了他们多少贿赂,竟来动我皇家猎苑的脑筋,拖下去打!”过了几天,有位近身侍卫问刘邦,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你把他打得这么厉害?刘邦道,我听说过去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有好事都归秦始皇,有坏事都揽到他自己头上。萧何倒好,为了讨好百姓,竟想拿我的皇家猎苑去做人情,他肯定受了贿赂,我教训教训他。侍卫说,皇上这几年领兵在外,萧相国留守关中,如果他对陛下不忠,只要在关中稍有动作,关西的地盘就不再是你陛下的了。他那样的大利不贪,怎会去贪一点小小贿赂呢?刘邦被侍卫说得无话可讲,知道错了,赦出萧何。
揭秘:历史上汉初三杰的人生结局为何完全不同
而萧何之所以强买田宅,无非是为了往自己身上泼脏水,让刘邦放心,自己没有收揽人心、图谋不轨的企图,萧何的做法真称得上是苟且偷生了。看看刘邦与“三杰”关系的演变过程,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封建主义的用人原则是什么玩意儿。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求绝对的“忠君”,绝对的排斥异已,绝对的人身依附关系,在这种制度下,凡是统治者觉得不放心的人,必然会将其杀死,而臣子也是整日战战兢兢,伴君如伴虎,一着不慎,就会丢了身家性命。
查看更多>>

汉初三杰指的是哪三个人?汉初三杰的结局是什么

刘邦曾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又说“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所说的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那么汉初三杰指的是哪三个人呢?他们各自的结局是什么?
汉初三杰指的是韩信、萧何、张良。刘邦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汉初三杰的结局
楚王韩信:韩信是西汉开国名将,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韩信是汉朝开国功臣,却也是刘邦杀的第一个功臣。刘邦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后,就一直削弱韩信的势力,有人告韩信谋反时,刘邦用计把他抓了。刘邦并不想杀韩信,所以只把他降为侯,并软禁起来,虽然刘邦很忌惮韩信的军事才能,但只要韩信没有军队,也就没有必要杀掉他。韩信被杀是因为,他的一个手下告他谋反,而此时刘邦在外平叛,吕后跟萧何把他骗入宫中,然后处死了。
汉初三杰指的是哪三个人?汉初三杰的结局是什么
张良: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作为刘邦的谋臣。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的下场比较好,封侯后选择了功成身退,告老还乡。
萧何:萧为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被刘邦赞扬治国有方,“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萧何智有余而仁不足,有一句话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萧何成就了韩信,也是他害死了韩信。萧何明明知道韩信不会谋反,却为了个人的利益与与吕后设圈套害死韩信。萧何的结局是辅佐汉惠帝时老死了。
查看更多>>

解密:汉高祖刘邦是如何摆平了'汉初三杰'的?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在推翻暴秦之后,两支义军逐鹿中原,由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帷幕。当时,楚强汉弱,但最终,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军却打败了强大于己数倍力量的项羽集团,取得政权,建立了大汉王朝。

造化弄人,但绝非无缘无故。登上最高权力宝座之后,刘邦有天大宴群臣,喝到高兴处,刘邦有些得意,就问手下群臣,“你们说项羽那么厉害的人物,怎么就被我打败呢?”新皇帝发话,台下顿时一片混乱,什么“雄才大略、帝王气象”等等,俱是阿谀奉承之辞,变着花样地表扬领导。。

不料,一向不太靠谱的刘邦先生却说出了这辈子再也没有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这句名言,不绝于耳,被后来人反复引用,直至发酵的体无完肤、一塌糊涂。很显然,刘邦这话是说到点子上了,没有亲身体验,是不会有如此真切感受的。但刘邦先生或许有难言之隐,话只说了一半,另一半他没说。那就是三人都是人杰,而且性格特点不同,刘邦又是如何驾驭的呢?

自古以来,奴才好用没有用,人才有用不好用。夺取天下,刘邦当然要用人才。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人才需要怎么用。依我揣测,刘邦驾驭三人的手段,最关键的是做到了“敬”、“亲”、“忍”。

对待张良只有“敬”。刘皇帝这辈子似乎没有几个能让其佩服的人,贪酒好色,流氓本性,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没有信誉和义气可言的,千万不要指望刘邦先生会为你两肋插刀。危难之时,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能推下车,连自己的老父都能置之不顾的泼皮无赖,怎么可能把一个外人放在眼里呢?但刘邦对待张良却是另一个样子,自始至终,言听计从,尊崇有加。

仔细追究刘邦的内心深处,应该是有很深的门第观念的。张良不同其他二人,秦灭六国之前,张良就是韩国贵族,名望很大。对待这样的人,出身卑微而又羡慕富贵的刘邦自然是敬重有加。加上后来张良伙同他人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更让张良名满天下。面对一个明星级别的人物,刘邦又怎能不放下臭架子呢。当然,另一个原因更直接,那就是张良有盖世之才,刘邦更有识人眼光。时势决定了,这样的两个人是缺一不可的,离开了谁都不会有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张良“良禽择木而栖”和刘邦“慧眼识英雄”的必然结果。张良是大战略家,不由得刘邦不敬。

对待萧何要突出一个“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纵观历代起义者,出道之初依靠的都是父老乡亲,就连项羽也是凭借着八千子弟兵起家的。即便是后来,也鲜有例外。成大事者,首先要有号令天下的勇气。当然这个勇气,也可理解为“底气”。但底气首先要有追随者,否则,个人能力再强也成不了气候。刘邦与萧何,那是出道之初的过命弟兄。就在刘邦还在沛县招摇撞骗的时候,萧何就把刘邦盯上了。其实萧何看重刘邦,主要是觉得这人有气概。出身低微,却敢吹牛,就连本县望族都把自己的闺女给了刘邦,这人还有错吗?于是萧何主动上门,请求结交。

既然刘邦好喝酒,咱就管够。要说喝酒有喝酒的好处,就在刘邦与当皇帝“八竿子打不着”的时候,朝廷却给了刘邦一个差事,结果半路之上,刘邦借着酒劲斩了一条大蛇。这一来,刘邦名气大振。眼见无法完成任务,刘邦干脆领着这帮人反了。萧何也就从这个时候起追随在了刘邦左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是要吃饭的,没有钱粮可不行。环顾左右,这个任务也只有萧何能胜任。这是个有“油水”的职位,放到谁手里也不放心。更何况处在战时,弹尽粮绝就是死路一条。让萧何担此重任,一则免去贪腐之虞,二来也可人尽其才。萧何背负了这样的信任,怎么可能不对刘邦忠心耿耿呢。

对待韩信,那就只能是一个“忍”字了。想想刘邦也够委屈的,明明心高气傲,却有时偏偏要忍受韩信的大不敬。最初,韩信在项羽帐下效命,因项羽不能识人而投奔了刘邦,见刘邦不拿自己当盘菜,韩信连夜逃跑,幸亏萧何追赶及时,硬把这小子拽了回来。尽管回来了,韩信还是不太想干。为什么?嫌官小,最后刘邦在萧何一再劝说推荐下,才勉强登台拜将。看看,不是授予官职那么简单,而是筑高台,拜大将。如此兴师动众,往前追溯,也只有姜子牙享受过这个待遇。拜是拜了,刘邦的气可不打一处来。没办法,先忍着。

而韩信见刘邦如此赏识自己,不仅没有收敛个性,反而在刘邦被困之际,与刘邦讨价还价起来——发兵可以,但你要先封我做个“假齐王”。刘邦看到韩信的来信后,顿时大怒,刚要骂娘,左右赶紧给刘邦使眼色,刘邦顿时明白了,看来还是要忍啊,于是直接封韩信为“齐王”,假的都不封了。但封是封了,刘邦内心却反感的不行。消灭项羽之后,刘邦就开始算账了。在云梦泽,先是把睡梦中的韩信缴了械,接着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并将韩信降为淮阴侯。即便如此,刘邦还是没有杀掉韩信的想法。但韩信分明是个不知死活的主,有一天与刘邦论兵,刘邦就问韩信:“你说像我这样的,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陛下最多能率领十万。”刘邦又问“那你能率领多少呢?”韩信答道:“我是多多益善。”听到这里刘邦反而笑了,说“既然你那么会用兵,为何还会被我抓住呢?”韩信答道:“陛下不能将兵,只能将将……此非人力也!”不久,韩信就被吕后骗到京城,抓起来砍了脑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