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凶兽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在上古时期,各种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流传下来的神话既记载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让我们从侧面去了解远古时代的生活情境。尤其是《山海经》一书,里面详细地记载了各种类型的神话、神兽、凶兽等等。那么,你知道上古时期的凶兽长什么样吗?四大凶兽谁最厉害?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四大凶兽是哪四个以及四大凶兽中谁是老大吧!

主要角色

揭秘中国古代四大凶兽 四大凶兽到底是什么?

古代四大凶兽:中国上古四大凶兽,分别是四名“大恶人”的化身,也就是指三苗、驩兜、鲧与共工,他们都因为反抗权力者而被杀,死后精神不灭,被当权者侮为“邪魔”,也就是四大魔兽,分别对应:饕餮(tāotiè),混沌,穷奇和梼杌(táowù)。

混沌

《神异经》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混沌。”

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传说它形状肥圆、像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混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混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混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混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混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混沌。”

《庄子·应帝王》中有“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的句子。又写到“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这里的记载显示混沌的形象乃有人之情而无人之形。在《庄子·天地》中又有“彼假修混沌氏之术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混沌之智力实在有限。这里混沌更被人化而冠以“氏”。这些显然并不是上古凶兽原型。更为原始的混沌形象出自《山海经·西次三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江读作鸿)也。”这里的混沌已和传说中魔兽的形象很一致了。再到后来,《神异经》中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为混沌。空居无为,常咋其尾,回旋仰天而笑。”混沌已经完完全全是凶兽的形象了。还有一种说法,混沌是驩兜死后的怨气所化。

穷奇

《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言此为大恶之兽。

《山海经·西山经》道:“(邽guī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胃(同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háo狗,是食人。

《山海经·海内北经》道:“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

穷奇是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猬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像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

后来“穷奇”用来比喻背信弃义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还有一种说法说穷奇是神名,《淮南子·墬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在天之痕中,仙山岛上全身火红,状如牛的怪兽就是穷奇。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穷奇的来历,“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舜将其流放,“迁于四裔,以御魑魅”。少昊为西方天帝,其母名皇娥,其父称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他们的故事可见于《拾遗记》,非常美丽动人。在那里有一棵穷桑树,其果实万年一结,吃了的话天老我不老。少昊主宰西方,称为“穷桑氏”,或者“金天氏”。注意这些关键字“白”啊,“金”啊,少昊一族位于西方不容置疑,而穷奇也是被舜驱逐到了西北方向,被一同驱逐的还有黄帝的不才子“浑沌”;颛顼的不才子“梼杌;以及“饕餮”三族,作为怪兽的“浑沌”,“梼杌”,“饕餮”也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西方,其中饕餮位于西南一些,但想来离被称为“西王母”(地名)的西荒之地不远。也就是说,和其他几位帝王略有不同,被虞舜放逐的都到了西方而不是四方都有,所谓“御魑魅”的说法很可能是指压制当地少数民族,从这样的想法衍生开思考,怪兽们的行为特性也就不足为奇。“浑沌”,“梼杌”,“饕餮”也具有相似的特点。

《哑舍》第一部第15话中出现,记载了穷奇的来历,“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梼杌

梼杌,读音táowù。《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

《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此谓梼杌同乘与春秋,为国史名,楚史名《梼杌》。也就是说有本记载楚史的书,名字为《梼杌》。

梼杌一般作上古凶兽.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

根据《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可教训的恶人死后最终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兽。

《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谓舜流放四凶,以梼杌况鲧。鲧,禹父。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神异经》注道:“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狠,一名难训。”谓之梼杌。——《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凶顽无匹俦之貌。”。服注:“梼杌状似虎,豪长一尺,人面虎足,猪牙,尾长丈八尺,能斗不退。”楚之梼杌。——《孟子》。注:“嚣凶之类,兴于记恶之戒,因以为名。丁音恶兽名也。”《春秋》云:“颛顼有不才子名梼杌也。”《孟子·离娄下》道:“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梼杌,音桃物。此谓梼杌同乘与春秋,为国史名,楚史名《梼杌》。

饕餮

饕餮,读音tāotiè。亦有传说为“龙生九子”的九子之一。

后来,饕餮变成了图腾,刻于各种祭祀用的器皿之上。《吕氏春秋·先识览》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其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或内勾似羊角,或外曲似牛角;巨嘴大张,利齿如锯,嘴略弯曲内勾,或嘴巴紧锁。则作正面盘踞状,身躯拱起,头着地或水云气,两边有一对利爪,象狗爪或虎爪。两侧有一对肉翅,形如耳朵。

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因富贪欲故后世喻贪婪之人为“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於饮食,冒於货贿,天下谓之饕餮。”

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páoxiāo),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查看更多>>

饕餮是什么意思?上古凶兽饕餮简介

我们在参加宴会或是在有很多好吃的时候,文艺点的青年通常会说:“这真是饕餮盛宴啊!”,那么,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饕餮盛宴”中的“饕餮”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探讨一下。

饕餮读作tāo tiè。“饕”在《说文》里的解释是:“饕,贪也。”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中有:“贪财为饕,贪食为餮。”也就是说,“饕”就是贪财的意思。“餮”在《左传·文公十八年》里说:天下的百姓用来和三凶作比较的,就是饕餮。书中注明有“贪食为餮。”在苏舜钦的《悲二字联句》一诗中有:“斯民乃食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餮”就是贪食、贪吃的意思。

据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中的记载,饕餮是“传说中的贪食的恶兽。古代钟鼎彝器上多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辞海》在解释“饕”字时说:“饕即贪,《汉书·礼乐志》中颜师古的注释就是非常贪婪的就叫餮,特指贪食。”也就是说“饕餮”就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贪婪的凶兽,即龙的第五子。

如果要追溯“饕餮”一词的来源,应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吕氏春秋·先识》有记:“周鼎著饕餮 ,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由此可知殷周时代鼎彝上常刻的就是饕餮,所刻的饕餮脑袋狰狞,双目炯炯,赫然有神,鼻梁凸出;首部有一双弯曲的兽角或足,其弯曲的方向似无定制,随着时代的流传,我们现在就把在青铜器上的这种睁着眼睛,张着嘴的纹饰,叫做“饕餮”。

那么,作为四大凶兽之一的饕餮,其形象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好好介绍一下饕餮这个上古凶兽。

《山海经》中对“狍鸮”,即“饕餮”的外貌是这样介绍的,“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

但是在志怪小说《神异经·西荒经》中一说是:“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彊者夺老弱者,畏羣而击单,名曰饕餮。”又有另一说是和《山海经》中的一样,是羊身人面,目在腋下的怪物。

在这里饕餮已不仅仅只是以兽的形象出现了,而是出现了人的形象。而在《左传·文公十八年》中说饕餮是“缙云氏不才子”,《史记·五帝本纪》则引用了这一说法,说缙云氏有个不成才的孩子,贪吃,又贪财,天下人把它叫做饕餮。并在《集解》引贾玄说蚩尤很可能就是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故此,也有传说说饕餮是蚩尤被炎黄二帝斩下首级后,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的。

所以现在关于饕餮是什么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贪婪的凶兽;一说是蚩尤被炎黄二帝斩下首级后,身首异处集怨气所化的。当然,现在比较公认的,为大部分人所认同的是前一种说法。

查看更多>>

四大凶兽中的混沌长什么样?历史上关于混沌的记载有哪些

我们看一些与上古传说时期有关的影视作品或小说的时候,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句子,“混沌之初,天地分离”,这里的混沌指的是戌、亥交汇之间的一段黑暗时间,混沌虚无的状态。混沌在神话传说中除了指时间外,还指一个凶兽。这个凶兽就是长得像狗的四大凶兽之一的混沌。那么,身为四大凶兽之一的混沌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历史上又有哪些关于混沌的记载?

传说中的混沌是驩兜死后的怨气所化,而最开始的混沌在书中并不是狗的形象,在《山海经》中的《西山经》记有:“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其中的“浑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混沌,但在这里的混沌还只是识歌舞的神鸟。


到后面,在《庄子·应帝王》中庄子讲述了个故事,说: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在浑沌的地方遇见了,浑沌对他们很好。见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闻,而浑沌没有七窍,倏和忽为了报答浑沌,就为他凿七窍。每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出,而浑沌则死了。这里的混沌也只是有人之情而无人之形的东西。虽然在袁枚的《子不语蛇王》中将《山海经》中的帝江、蛇和《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联系在一起,但是《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很明显并不是上古神话传说中凶兽的原型,不过因为《子不语蛇王》中将这三者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三者之间就有了某种联系,所以《山海经》中的帝江和《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应是指的相同的东西。

混沌的形象再发展到后面,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狗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出自志怪小说《神异经·西荒经》的记载,其中说到:昆仑西有兽,形状像狗一样,长着长毛动物,四条腿,像熊却没有爪子,有眼睛却看不见,能走却无法移动,有两只耳朵却无法听见,能通人性,有腹部却没有五脏六腑,有肠子却是直的不弯曲,吃下的食物径直通过;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所以,混沌的形象发展到这里,就成了我们大家今天所熟知的形象,也就是上古传说中的凶兽形象。

查看更多>>

梼杌怎么读?梼杌为什么会成为凶兽的称谓

很多人看到“梼杌”二字后,可能通常会有两个疑问。一个是不认识“梼杌”两字的,会想知道这两个字怎么读;二是知道“梼杌”两字的,会疑问这两个木字旁的字为什么会被用来指凶兽呢?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说一下。

梼杌怎么读?

首先,梼杌读作táo wù。在《说文解字》里说:“梼,断木也,从木,寿声”。而“杌”字,《说文》未收。但在《汉语大字典》里对“杌”下了个明确的定义,就是“砍树剩余的桩子”。所以“梼”和“杌”放在一起,“梼杌”的词义应该就非常明确了,就是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说的:“惟梼杌皆从木,纵破为析,横断为梼杌。”横断的木头就是梼杌。梼杌二字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又会用梼杌来称呼凶兽呢?

梼杌作为凶恶的意思,最早是出现在《左传》中,在《左传·文公十八年》记有:颛顼有不才子,不能教训,不知道言语的拙劣,告诉他他就很顽皮,不理他他又很嚣张,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的百姓就把他叫做梼杌。这书后面还写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将梼杌直接就归为了四凶族之一。

后面在东方朔著的《神异经·西荒经》中又对梼杌的外貌作了具体的描述,说:西方蛮荒中有野兽。其形状像老虎,却有狗的毛,身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叫梼杌。又叫傲狠,还叫难训。

当然,因为梼杌的指代并不明确,所以对于“梼杌究竟是什么”的这个问题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除了有上述指代凶兽的,还有王筠在《说文解字句读》中指凶木的,还有薛安勤在《国语译注》中说就是夏鲧的,还有杜预在《左传》注中说是无知之貌的,更胜者有说其是鳄鱼,比如在唐善纯的《释“梼杌”》中。这些众多说法的出现,可能也与人们对孟子在《注疏》说的:“自楚国所记而言,则谓之梼杌,以其所载以记嚣凶之恶,故以因名为梼杌也。”一句中的“嚣凶之恶”的解读有关吧。这可能也是因为人们能解释鲁国和晋国的史书名为《春秋》和《乘》,却无法解释楚国的史书名为《梼杌》吧。

所以,梼杌二字但从字形上看,其的本义就是横断的木头,而其作为上古凶兽之名的指代,也是现在为大多数人所认可的。

查看更多>>

四大凶兽之一的穷奇有哪些传说?穷奇的意思

在我们常常看的影视剧里,一旦与国仇家恨,爱憎情缘扯上关系,最深的套路就是“穷其毕生之力,要找到......”,每每看到这里,看到“穷其毕生”一词,我就会想到与之同音的上古四大凶兽之一的穷奇。作为四大凶兽之一的穷奇好像既没有“饕餮”那样被人们重复不断地利用和认识,其名也没有“饕餮”那样的生僻和难认,就是平平常常的最常用的两个字。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关于这头凶兽都有哪些传说。

穷奇的相关传说

关于穷奇,最有意思的传说当属:看见有人打架的时候,穷奇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听说某人忠诚老实,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听说某人作恶多端,反而要捕杀野兽馈赠。由此看来,穷奇应该就是一头惩善扬恶的凶兽。

其实这也不尽然,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追恶凶”的十二位神明中,就有“穷奇腾根共食蛊”的记载,说的是:在古时腊八的前一天,宫廷里要举行一个叫逐疫的仪式,由方相氏带着十二只异兽游行,穷奇和另一只叫腾根的异兽,共同负担着吃掉害人的蛊的任务。这里的穷奇又变成了能驱除蛊毒害物的神兽了。当然,随着历史的进程,穷奇逐渐演变成了四凶之一,最终还是被被舜帝灭了。

穷奇的意思

关于穷奇一称,最早是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其来历,“少皞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这里是把不讲诚信忠义,崇尚恶意言语的少皞氏之子称为穷奇。所以后来也会用“穷奇”来比喻背信弃义之人。

对穷奇外貌的传说,则在《山海经》中有所记载。《山海经·西山经》中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这里的穷奇外貌像老虎,大小如同牛般,长着刺猬的毛发,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吃人时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

查看更多>>



四大凶兽狰狞的外貌以及残暴的性格,多少都让人望而却步。存在即合理,四大凶兽既然是古人想象的产物,必定和当时的生产方式存在联系,也许这四大凶兽正包含了古人一种最为神秘的生活影像,这都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