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三谢

南朝三谢是对南朝三位谢姓名士的称呼,南朝宋名士谢灵运,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南朝齐诗人谢朓。三人为三兄弟,皆以书法知名。

谢灵运,原名谢公义,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诗人。谢灵运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为客儿,世称谢客。好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谢惠连,谢灵运之族弟,南朝宋文学家。惠连“幼而聪敏,年十岁即能属文”,“轻薄不为父方明所知”,深得谢灵运的赏识;谢眺,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在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无忧无虑的贵族生活。


谢脁

谢脁简介

谢脁(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萧齐文学家。

少有文才,《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又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

明帝时曾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

后任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谢脁遭诬陷,下狱死。

谢朓出身名门贵族,与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同为陈郡谢氏一族,祖母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姊妹,祖父谢述,为宋初宰相刘义康的亲信重臣;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谢朓的母亲则是刘宋的长城公主。谢朓世代高门甲族,故以甲族资格的太尉行参军为起家官。 

成就

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 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 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 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 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

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 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

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 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梁武帝称:“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沈约称:“二百年来无此诗也。”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仕途生涯

谢朓大约在永明元年(483),他二十岁时,便“解褐入仕”。永明前、中期,他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轻裘肥马,广结诗友的贵族生活。

永明九年(491)春,谢朓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

建武二年(495)夏日,谢朓出任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实现了他“凌风翰”“恣山泉”的愿望。他既舍不得放弃衮衮公服,又想远离血的现实,只得追求一种“仕隐”的境界。《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一诗中,“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显现。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流传至今的诗歌,大多是宣城时期流传下来的。所以谢朓又被后人称为“谢宣城”。 建武四年(497),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这时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军队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

当时,谢朓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因为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监视。王敬则怖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谢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来人,径自告发。王敬则被族灭后,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

萧子隆素来对谢朓的才能十分爱赏,因而,谢朓也得到了最优厚的礼遇,往往“留连晤对,不舍日夕”。不意竟遭到操有实权的长史王秀之的忌恨,于是密奏武帝。此时齐武帝萧赜正病重,他降敕将谢朓召还京师。这对谢朓来说,真是晴天霹雳!

宋、齐之世的政坛是极其黑暗的,一个钟鸣鼎食的显宦之家,昨天门前还车马塞道,今天就可以被举家族灭。早在刘宋之世,谢朓的生母虽是帝家之女,然而他的伯父谢综、谢约却因卷进政治案件,与谢朓舅公范晔一起被处死,而谢朓父母因受牵连,一度也被迫迁离京邑。这些对聪颖异常的谢朓来说,当然印象极深。加上愤恨和不平,在新林道上,面对大江,他吟下了《赠西府同僚》,结尾四句:“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就是这种恐惧心理的真实流露。

不久,齐武帝萧赜病逝。因为太子早亡,所以萧赜在遗诏中,将政权托付给堂弟萧鸾及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然而老谋深算的萧鸾为了篡夺皇帝的宝座,正酝酿着政变的阴谋。他一方面扫清篡帝的障碍,另一方面启用文名卓著的谢朓,借用谢氏家族的声威,加强自己的势力。

永明十一年(493)冬,萧赜的长孙萧昭业即位。由于介入了萧子良和萧昭业叔侄之间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诛,不久萧子良也忧惧而死。这无疑为萧鸾篡位提供了机会。

次年秋季,萧鸾废去萧昭业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萧昭文为帝,进一步独揽了军政大权。接着萧鸾又假手萧昭文,诛杀尽武帝的诸王子,最后又废杀了萧昭文自己,从血泊中爬上了皇帝的宝座。谢朓是亲眼目击了一系列的事态变化的,并被升迁为萧鸾的谘议官、领记室、掌霸府文笔、中书诏诰的显要职位。

谢朓被这同室相残,刀光血影的杀戮场面惊呆了。素日向往的高位显仕、出人头地,难道是这样的吗?他陷入更深的矛盾痛苦之中,他唱道:“因此得萧散,垂竿深涧底”(《始出尚书省》),“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值中书省》)。他害怕黑暗混乱的现实,他希望能在山水中求得心灵的超脱。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向被人们论为独步之作: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这时候谢朓的诗歌除了“语皆自然流出”(刘熙载《艺概》),依然清新自然外,还将佛、道的哲理自然地织入诗篇,使人读来“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沈德潜《古诗源》),因此每有篇什,皆臻绝唱。钟嵘在《诗品》中说,谢朓的诗歌“至为后进士子所嗟慕”,想见其在当时曾风靡诗坛,对文风有推动的作用。

宋明帝死了以后,东昏候即位,这位新皇帝奢侈无道,把国家弄得一团糟,官吏们十分腐败。江祐等人想废东昏候,立始安王遥光为帝,使国家安定下来。始安王就派遣心腹刘氵风,去见谢跳,拉他一齐参与这件事。但谢脁认为自己受思于明帝,东昏候虽然无道,但毕竟是明帝之子,所以不肯答应,并且将江祐等人的私谋,告诉了别人。江佑等人对他自然恨之入骨。再加上以前谢脁因为人高傲,曾经讽刺过江祐、刘讽等,因此他们便寻找机会加害于他。恰巧赶上这件事,江祐等人便联合始安王恶人先告状,诬告他欲谋反。东昏候是个糊涂皇帝,便将他再次打入大狱。

不久他就死在狱中,时年仅36岁。

作品

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

今存诗200余首。《隋书·经籍志》著录《谢脁集》12卷,《谢脁逸集》1 卷,均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

今人曹融南有《谢宣城集校注》。

文学成就

永明诗体

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四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谢脁最为倾心。清代王士禛《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谢脁的诗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今存诗200余首。《隋书·经籍志》著录《谢脁集》12卷,《谢脁逸集》1卷,均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今人曹融南有《谢宣城集校注》。

当时齐武帝萧赜次子、竟陵王萧子良素好佛经、酷爱文学,因而广召文士。出入其藩邸的文人前后不下三百余人,其中谢朓和王融、任昉、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等为首的八人,最为竟陵王爱重,时人称之为“竟陵八友”。他们当时的诗歌创作,在体制和声韵上都有创新,历来被文学史家们称为“永明体”新诗。

这八个人中,任昉以工于文笔著称,而谢朓诗名最重;沈约兼善诗文,但比前二者又稍逊。但是沈约编写了《四声谱》,意在总结诗歌从乐府诗的乐章里脱出后,怎样寻求它自身的音韵规律。尽管它还很不成熟,比较复杂繁琐,但在当时来说,无疑有其积极的意义。

谢朓的五言诗,较早地运用了《四声谱》成果,并汲取了经呗新声之变的营养。他深有体会地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善于摄取自然景色中最动人的瞬间,以清俊的诗句,率直地道破自然之美。如《游东田》中的“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和徐都曹出新林渚》中的“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治宅》中的“辟馆临秋风,敞窗望寒旭。风碎池中荷,霜剪江南绿”等等。在盛唐王维等五言诗出现之前,可以说是诗苑的上品了。

因而,沈约十分服膺谢朓的五言诗,盛赞道:“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萧衍在称帝后还追慕不已,说谢朓的诗“三日不读,便觉口臭”。所以,谢朓的五言新诗,是“永明体”的旗帜,而谢朓则是南齐诗人的冠冕。

辞赋散文

谢脁的辞赋和散文,成就不如诗。值得称道的有《思归赋》、《游后园赋》、《高松赋》、《杜若赋》等抒情小赋。由于声律的运用,已体现出骈俪化的趋向。又有《拜中军记室辞随王》、《齐海陵王墓志铭》等散文,文情并茂,富有诗意。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家庭成员

出身世族,母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

长子谢询。

次子谢谟,南齐年间曾担任咨议。本与梁武帝萧衍次女永世公主萧玉婉订婚;齐废帝永元元年(499年),谢脁遭受诬陷,下狱而死。萧衍称帝以后,便悔婚不予承认,仅用一个县令的职位来抚慰谢谟。

后世影响

人格精神

谢脁为人忠于君主,而且对有才干的人更能提拔爱护。会稽人孔凯当时没有名气,但他读了他的文章后,很是赞叹,就经常对别人称赞孔凯,说他名声未立,我们应该同来鼓励他。

还有一年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大风凛例,雪花飞舞,他从宫中出来,路过江华家里,便进去拜访,那时江华只有一床破被,床上铺着单席,似乎不知道天气严冷,只顾埋头读书。谢脁看到这种情形,感叹许久,就把自己身上的短袄脱下来,披在江华身上,又出门到轿中将轿里的坐垫割下一半,给江华做卧具,这才离开。

文学特质

谢脁的诗清新秀丽,奇章秀句,俊拔有力。例如:“日出众鸟散,山冥孤猿吟。”“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大江日夜流,客心悲未央。”“风动万年枝,日华承露掌。”“余霞散成绮,澄江散如练。”“朔风吹冷雨,萧条江上来。”‘金波丽{支鸟}鹊,玉绳低建章。”等均为千古传颂名句。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玄辉灵心秀口,每当诵读他的名句,渊得冷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诗品》的作者钟嵘,是谢脁的好朋友,也称赞谢脁的诗才,说谢脁常常同我议论诗歌,他慷慨激昂,抑扬褒贬,超过了他的诗作。

谢朓亭

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脁,建“谢脁楼”。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因楼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又因该楼建成时,敬亭山已经扬名,登楼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称为“北望楼”。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

《秋季登宣城谢脁北楼》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称为“谢公楼”、“谢脁楼”。此后在楼的周围建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等亭阁。谢脁楼几经修葺,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历代诗文碑刻、修楼碑记及赋诗题咏难以计数。

光绪初年(1875),知府鲁一贞又重修,他将上层命名叠蟑楼,下层命名谢眺楼。谢脁楼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日军的轰炸。解放后,这儿被建为烈士陵园。

1997年,一座四檐高飞、曲径回廊、气势可观的新的谢脁楼在旧址之上重现。它笑对开元塔,俯牵宛溪水,雄踞闹市中心,尽览古城新貌。

景色特点

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

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台。


查看更多>>

谢灵运

人物生平

谢灵运生于会稽始宁(今绍兴嵊州市),祖籍陈郡阳夏。原名谢公义,字灵运。父谢瑍,仕至秘书郎;母为王羲之与郗璿的独女王孟姜的女儿刘氏。

谢灵运小时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回建康,故小名客儿。灵运“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谢康乐。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已二十岁,出任琅玡王、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军参军,后任太尉参军、中书侍郎等职。好营园林,游山水,制作出一种“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后人称之为“谢公屐”。与族弟谢惠连、东海人何长瑜、颍川人荀雍、泰山人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义熙二年(406年),谢灵运出仕。

义熙三年(407年)改任抚军将军、豫州刺史刘毅的记室参军。

义熙八年(413年)刘毅反刘裕,兵败自杀,谢灵运返京任秘书丞。

义熙十一年(416年),谢灵运转任中书侍郎。

义熙十四年(419年),刘裕在彭城建宋国,谢灵运任宋国黄门侍郎。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东晋自立,创刘宋,是为宋武帝,谢灵运爵位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食邑五百户,任太子左卫率。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死,宋少帝继位,谢灵运被权臣排挤出京,任永嘉郡太守,在职一年,即称病返乡隐居。

元嘉元年(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任命他为秘书监,始不肯就任,经光禄大夫范泰的催促,于元嘉八年(431年)就职。

元嘉三年(426年)。文帝诛权臣徐羡之等,召谢灵运回朝,谢灵运因不受重用,心有不平,多称疾不上朝而肆意遨游。借文帝讽旨令其自解之机,请病假东归,二次隐居故乡。因日夜游宴,谢灵运于元嘉五年(428年)被免职。

元嘉八年(431年),因决湖造田之事,谢灵运被会稽太守孟顗告发 ,他上书申辩 。文帝知其被诬,未予追究,任其为临川内史。但他依然荒废政事,遨游山水。司徒刘义康遣使收录,谢灵运兴兵拒捕,犯下死罪。文帝爱其才,降死一等,流放广州。

元嘉十年(433年),谢灵运因罪徙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被文帝以“叛逆”罪名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谢灵运颇信佛教、道教,生得一副美须,死前布施,捐出自己的胡须,装饰南海祗洹寺的维摩诘菩萨佛像。唐时,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将维摩诘菩萨佛像之须,剪取一半,以备斗草之用。又恐他人所得,因剪弃其余。今遂绝。

主要成就

文学

谢灵运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其主要特点是鲜丽清新,如《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此外,汤惠休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钟嵘说谢诗 “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萧纲也说 “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一方面,与颜诗的“铺锦列绣”、“雕缋满眼”相比,谢诗显得“自然”;另一方面,当人们读厌了那些 “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而一接触到谢诗中那些山姿水态与典丽新声时,自然会感到鲜丽清新、自然可爱。关于谢诗的“自然”,唐释皎然在《诗式》卷一《不用事第一格》中说:谢诗的“自然”,既不同于李陵、苏武那种“天与真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的自然,也不同于曹植等人那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的自然,而是“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所谓“作用”,就是经营安排、琢磨锻炼。以此而能达于自然,这正是谢诗胜人之处,也是他开启新诗风的关键所在。王世贞说:谢灵运诗“至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馀子所可及也” 

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其《入彭蠡湖口》,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 “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其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 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首一条玄言的尾巴。如其著名的《登池上楼》。 

但由于过分追求新奇,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之弊。清汪师韩《诗学纂闻·谢诗累句》曾指摘谢诗中“不成句法”、“拙劣强凑”、“了无生气”之处达五十馀条。虽不免过分,但有些的确是符合实际的。然而尽管如此,谢灵运的诗正如钟嵘所说:“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谢灵运的诗,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唐释皎然誉之为“诗中之日月”,“上蹑风骚,下超魏晋”,虽未免过誉,但谢灵运毕竟为山水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诗风转变,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如果说陶渊明是结束了一代诗风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在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表现新的题材内容和新的审美情趣,出现了“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和“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新特征。这一新的特征乃是伴随着山水诗的发展而出现的创新现象。这新的特征成为 “诗运转关”的关键因素,它深深地影响着南朝一代诗风,成为南朝诗风的主流。而且这种诗风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藏书

谢灵运录秘阁图书14582卷,另有佛经书籍438卷,分为645帙。比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四部书目》著录更为宏富。

谢灵运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元嘉八年(431年)就职秘书监,开始率人整理秘阁图书、补足旧文。在殷淳等目录学家的协助下,于元嘉八年(431)冬编撰出《秘阁四部目录》。 

个人作品

《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36卷,已佚,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谢灵运集》19卷(梁20卷,录 1卷),已佚。北宋以后就已散佚。明代李献吉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竑刊刻为《谢康乐集》。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谢康乐集》2卷。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均有辑录。黄节有《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曾据清华大学讲义本校订排印。

谢灵运诗歌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等,另有赋1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比较有名,景物刻划颇具匠心,但成就远不及诗歌。谢灵运早年信奉佛教、道教,曾润饰《大般涅槃经》,撰写《十四音训叙》以注解《大般涅槃经.文字品》 。有《辨宗论》为其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谢灵运还于元嘉间奉诏撰《晋书》,但未成。

人物评价

总评

谢灵运曾自评“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其山水诗多集中笔墨于客观山水本身的精描细摹,往往末尾缀以说理议论,极少明显见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因而招致“寡情”之讥。 

毛泽东晚年多次评论谢灵运在开创中国山水诗题材方面的贡献。他认为,山水诗的出现和蔚为大观,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人开辟的山水诗园地,没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唐人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就此一点,谢灵运也是“功莫大焉”! 

历代评价

谢玄: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钟嵘《诗品》: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鲍照: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汤惠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萧纲《与湘东王书》: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批评当时文坛“酷不人情”之弊,说是源自谢灵运的影响。

沈约:爰逮宋氏,颜、谢腾声。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骚》人以来,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谢、颜,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知此言之非谬。如曰不然,请待来哲。 

李延寿:灵运才名,江左独振,而猖獗不已,自致覆亡。人各有能,兹言乃信,惜乎! 

释皎然:①诗中之日月。②上蹑风骚,下超魏晋。

王勃: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敖陶孙:谢康乐如东海扬帆,风日流丽。 

朱熹:晋人诗惟谢灵运用古韵,如‘佑’字协‘烛’字之类。 

邵经邦:愚观乌衣巷之游,真所谓芝兰玉树,焜耀当时。若叔源之识鉴,康乐之才美,宣远之清悟,宣明之杰济,然皆不得其死。…诸子非不才义丰办,然皆刚躁负气恃才,而持操不笃,违理过当,是以凶也。 

江东伟:谢叔源与从子灵运并有美名,时人谓叔源风韵为高,目望蔡肃如寒风振松,目康乐凛凛如霜台笼日。 

王世贞:余始读谢灵运诗,初甚不能入,既入而渐爱之,以至于不能释手,其体虽或近俳,而其意有似合掌者,然至秾丽之极,而反若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则非余子所可及也。鲍照对颜延之之请骘,而谓谢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若铺锦列绣,亦复雕缋满眼也。自有定论,而王仲淹乃谓灵运小人哉,其文傲,君子则谦,颜延之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则,此何说也,灵运之傲,不可知,若延之之病,正坐于不能约以则也,余谓仲淹非能知诗者,殆以成败论耳。 

王夫之:①呜呼!惟其诚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若夫未忘故主,而匿情委曲以避患,谢灵运之所以身死而名辱。“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孰听之哉? ②谢灵运、范晔雕虫之士耳,俱思蹶然而兴,有所废立,而因之以自篡,天子若是其轻哉!何昉乎?昉于司马懿也...而灵运、晔犹不恤死以思偾兴,唯视天下之果轻于一羽,而尫夫举之无难也。范晔之志趋无常,何尚之先知之,其处心非一日也;灵运犹倚先人之功业,而晔儒素之子弟耳,一念怏怏,而人主县命于其佩刀之下,险矣哉!萧道成、萧衍之佹得也,灵运、晔之佹失也,一也。大位之轻若此,曹操所经营百战而不敢捷得者也,故曰司马懿昉之也。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谢诗)芜累寡情处甚多。

喻文葵:情真语挚,不愧古人立言,陶诗之所以独有千古,非三谢之所能及在此。

蔡东藩:谢灵运之被诛,当时谓其逆迹昭著,而史官独以恃才凌物,为其致祸之由,诚有特见。灵运一文人耳,吟诗遭忌,锻炼深文,刑重罚轻,已为可悯。 

毛泽东:此人一辈子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

钱钟书:每以矜持矫揉之语,道萧散逍遥之致,词气与词意,苦相乖违。圆海(阮大铖)况而愈下。 

轶事典故

所到之地

始宁县建置于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废置于隋开皇九年(589),其地为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南部,嵊州北部,县治曾在今嵊州三界附近。谢家在始宁有大片庄园,其范围基本上在古剡县境内。

谢灵运在始宁实际居住时间甚短,一生中只有六年。他自幼即“送钱塘杜明师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王谢大族多为天师道信徒,灵运亦幼奉道教,后亦喜欢翻译佛法。谢灵运生后即寄养于钱塘,“初,钱塘杜师夜梦东南有人来人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始宁)。旬日而父殁。其家以子孙难得,送录运于杜治养之。”杜家是信奉五斗米道的,此举总有借宗教之力祓除不祥之意。

十五岁至二十一岁(晋隆安三年至晋义熙元年,399~405)由钱塘移京都建康乌衣巷,与王谢子弟共乌衣之游,文义相赏,度过他一段世家子弟富贵风流的生活。 

二十一岁起入仕途,历任晋、宋两代琅琊王司马参军、刘毅记室参军、秘书丞、中书侍郎、黄门侍郎、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等。中间两次还乡隐居。

始宁始终是谢灵运真正的故乡,是他一生向往和皈依之地。这里有他引为自豪的功勋卓著的祖旧之业,更有供他啸傲风月、陶然忘机的灵秀山川,还有足资养生的良田美池,丰厚产业。这是一片令他深深眷恋、时时怀念的土地。这里的人民对他也怀有同样深情,千百年来,地方志书记载其行迹和诗文,民间更广泛流传着他那脍炙人口的轶事。

谢灵运诞生后即离乡,后来两次回乡。第一次返回故乡已经卅八岁。宋永初三年(422)五月,宋武帝刘裕卒,太子刘义符即位,是为少帝。谢灵运等受到当朝权臣徐羡之、傅亮等排挤,离京出守永嘉。同年七月,离京往永嘉途中曾枉道回始宁小住。七月廿日抵始宁,逗留数天,即折回钱塘,经富春、桐庐、七里濑,再折回南至东阳郡长山(今金华市),然后陆行抵青田溪,再乘船至永嘉,已是八月十二日。他的行踪有本人诗作可证。这次枉道而行说明当时会稽与临海两郡之间陆路难通。这次回乡,时间很短,不能说是隐居。

才高八斗

谢灵运的诗,大都描写会(kuài)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根据《释常谈》记载:有一次,谢灵运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谢灵运说曹子建才高八斗主要应该是谢灵运比较崇拜曹子建,尤其是那篇洛神名赋,当然夸张的成分是很大的。谢灵运说这话一方面高抬了曹植,另一方面又未免有自谦之词,其实他的文学才华与成就,并不在曹植之下。

入朝被诬

刘义隆即位后,政局起了变化,谢灵运的政敌徐羡之、傅亮先后伏诛。元嘉三年(426)三月,太祖征为秘书监,“再召不起,上使光禄大夫范泰与灵运书敦奖之,乃出就职。”这才离乡北上,经丹徒,谒庐陵王墓,再进京任职,时间为元嘉三年秋。“既至,文帝(即太祖刘义隆)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灵运意不平,多称疾不朝直……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上不欲伤大臣,讽旨令自解。灵运上表陈疾,上赐假东归。元嘉五年(428)春至八年(431)春,灵运第二次回始宁隐居,也是三年。“灵运既东归,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浚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这时期主要作品有《入东道路》、《登临海峤初发强中》、《酬从弟惠连》,《登石门最高顶》、《石门岩上宿》等。这次回乡,谢与会稽太守孟顗不和直至发生冲突。“孟事佛精恳,而为灵运所轻。尝谓顗日:得道应需慧业,丈人升天当在灵运前,成佛必在灵运后。顗深恨此言。”“会稽东郭有回踵湖,灵运求决以为田,太祖令州郡履行,此湖去郭近,水物所出百姓惜之,顗坚守不与。灵运既不得回踵,又求始宁坯嶂湖为田,岩又固执。灵运谓顗非存利民,正虑决湖多害生命,言论毁伤之,与顗遂构仇隙。”于是顗一而上疏文帝(即太祖),谓灵运有“异志”,一面如临大敌,发兵自防。灵运获知,急驰京都,上表文帝自辩。文帝知其被诬,不加罪,也没让他回始宁。灵运暂住京中,元嘉八年(431)冬被派往临川任内史。从此,灵运再也没有回过故乡。

扩建庄园

始宁庄园为谢家几代经营所成。今绍兴上虞区上浦乡东山有谢安(玄从叔)故居及墓葬,山顶有国庆院、谢公调马路、白云明月二堂。谢玄、谢瑍在始宁有故宅及墅。今嵊州东北江东乡、幸福乡之间有车骑山。“晋车骑将军谢玄为会稽内史,尝于此山立楼居止,后人因以为名。据郦道元《水经注》载:“崤山东北太康湖,晋车骑将军谢玄旧居所在。右滨长江,左傍连山,平陵修通,澄湖远镜,于江曲起楼,楼侧悉是桐梓,森耸可爱,居民号为桐亭楼。楼两而临江,尽升眺之趣。舟人渔子,泛滥满焉。湖中筑路,东出趋山,路甚平直。山有三精舍,高甍凌云,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杳在下。江有琵琶圻,临江有石床,名钓鱼台。”

始宁庄园基本格局早已形成:自北而南沿曹娥江傍山依水而进,占有大片田园山泽。谢灵运在继承祖业基础上又扩大了始宁庄园,增加了不少建筑物。《山居赋》及谢本人的诗篇中对此有具体描述。但由于千年来地貌变迁,江流移动,加上当时地名指称不明确。今天要完全搞清楚庄园范围和建筑布局已很困难。现根据顾绍柏先生研究心得和实地考察作一简介。

始宁庄园范围大体上北起今上虞上浦东山,当时又名旧山、北山,南达嵊县崤浦仙岩一带,南北绵延约40里,中有曹娥江剡溪(当时也称浦阳江)流贯,两岸河谷地带有一片积水沼泽区,中间分布着汀洲小丘。系太康湖堙废后形成,当时又名大小巫湖。嵊山在江东,嚼山在江西,两山相距不远,当时又泛称南山盖与北山相时而言。庄园东西距离宽狭不一,约10~20里。谢灵运归隐期问新增加建筑物主要以下数处:

始宁别业:即谢灵运别墅,在谢安故居东山之西一里,即西庄。景平二年(424),灵运回乡隐居时,修营别业,尽幽居之美,纵山水之乐,屏尘世之忧,即指此。 石壁精舍:在石壁山,为东山之一峰,立精舍接待四方过往僧人,昙隆、法流二法师来东山即居此。谢作有《石壁立招提精舍诗》。

田南园林:在东山旧居以南,确址难考,有诗《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写庄园向南发展,其事当在筑石壁精舍后,建南山新居前。南山新居:在今嵊州城区西北崞山,石门山一带,系灵运新

增卜居之地。诗中多次提到“石门新居…南楼”应包含在南山新居范围内。

经营始宁庄园主要在第一次回乡隐居期问。他确实是想认真做一辈子隐士的。谢经历二十年左右坎坷的仕途生活后,年近四十回乡隐居,前尘影事,颇似噩梦。他是带着失败的伤痕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走出来的,加上他的本性和当时的文化氛围,使他深悟“准丘园是归宿,唯隐中有乐趣15的道理;始宁也确实可算是他理想的安身之命之处。这个时期他踏遍了始宁的山山水水,结交的是隐者、道士、僧人;“见柱下之经,睹濠上之篇”,更坚定他皈依佛道、超脱尘世、远离政治的人生信念。谢的退隐确与“身在江湖,心存魏阙”者不同。他所增加的筑构大都较简陋,”云初经略,躬自履行,备诸苦辛也。罄其浅短,无假于龟筮,贫者既不以丽为美,所以即安茅茨而已。是以谢效郭而殊城傍。然清虚寂寞,实是得道之所也。这与谢玄在车骑山筑桐亭楼气魄就很不一样了。

袭封康乐公

据县志记载,元至正七年(1347年),由僧人片云募款,邑人龙王向在该县东北十里名丁田的地方建了一座桥,以康乐侯灵运名,叫康乐桥。此桥为康乐县(今万载县)最大的一座石桥,四墩五孔,全长98米,是万载到宜丰、铜鼓的必经之桥。如今还稳稳当当地横跨在蜀江之上。另有一条河名为康乐水,在邑东北三十里,《环宇记》云:“谢康乐尝游此,因名。源出谢山,东流出西江桥、黄田桥、锦江桥、万岁桥,至丘江会龙河水绕于上高。”

为纪念康乐公谢灵运,该县在明代前就建有三处康乐祠,其一在县东的小水双江桥侧;其二在康乐桥左,元至正年间建,由欧阳元书额:康乐祠。其三在该县东北四里的杉树亭,人称相公庙。清邑副贡何艮曾题《谢康乐庙》五言诗一首:“先生六朝秀,敛迹谢宠禄。发韵寄烟萝,超兴自林麓。凿险搜洞壑,缒幽穷水陆。逸翰纷云委,寻旨交绮属。荒祠托岩阿,遗像祀山足。虚愰暗尘生,古座苍苔伏。容范虽代去,徽猷动心曲。视瞻荐萍藻,高风彻流俗。”为使文事昌盛,激励后人好好读书,求取功名,尤其像康乐公谢灵运那样有文采,清代万载县还建有两座谢灵运读书堂,其一在县北四里,地名叫山峡的地方,台上石砚至今犹存;其二在县东北二里,地名叫厂塘的地方,此遗址后改建为公祠。

得罪权贵

谢灵运自恃门第高贵,又才华横溢,恃才傲物,自以为在政坛上应受到格外的器重,殊不料反遭朝廷排挤,被调离京城建康(今南京)所以在郡心情烦闷,不理政务,一味纵情山水。平日写写诗文,以宣泄胸中块垒。一年后,称疾辞官。

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文帝为巩固其统治,对世家大族采取笼络政策,由于谢灵运名气大,被征召为秘书监,还被指定撰修晋史。但时隔不久,谢灵运就看出皇帝对他表面上尊重,实际上“惟以文义接见”,只是要他充当一名文学侍从罢了,并无政治上加以任用的意思。不久,谢灵运再辞官归始宁,与朋友往来吟咏,或率领数百随从出入于深山幽谷,探奇觅胜。

视死如归

元嘉八年(431年),文帝以之为临川内史,赐秩中二千石。在郡游放,与任永嘉太守时同样不理政务,为有司所纠。司徒遣使随州从事郑望生拘捕之,谢反而将郑扣押,并兴兵叛逸,并赋诗一首:“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以张良、鲁仲连自比,暗示要像他们那样为被灭亡的故国复仇雪耻。文帝爱其才,欲免官而已;彭城王谓不宜恕,但宜宥及后嗣,可降死一等,徙付广州。其后,有人犯赵钦,招供有人欲于三江口将谢劫走,有司又奏依法收治,太祖诏于广州行弃市刑。临死作诗曰:“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网网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巖上泯。”诗所称龚胜、李业,犹前诗子房、鲁连之意也。时元嘉十年,年四十九。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故事载,已被处死的金侠客曾对解缙裔孙解必昌说:“顷亦蝉蜕羽化,如郭璞、谢灵运诸公,非真遭戮也。”一代文豪犹如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划过一道短暂而耀眼的光芒,倏然而逝。

遇鬼被杀

元嘉五年(428年)时,谢灵运忽然看见死去的谢晦手里提着自己的头,进屋坐在另一个床上,鲜血不停地流,惨不忍睹。后来他又发现自己装貂皮袍子的衣箱里被血浸满了。后来谢灵运当临川郡守时,吃饭时饭里忽然有大虫子。不久他就被杀了。 

家族成员

曾祖父

谢奕,字无奕,晋穆帝时官至安西将军、豫州刺史。

祖父

谢玄,东晋时期军事家,于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官至散骑常侍、左将军、会稽内史,封康乐县公,卒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

父亲

谢瑍,一名庆,官至秘书郎,袭爵康乐公,早逝。

儿子

谢凤,官任中郎令。

谢超宗,南北朝时期著名文人,官至征北将军谘议,领记室。

谢超孙

史料记载

《宋书·卷六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南史·卷十九·列传第九》 

墓址

谢灵运墓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康乐街道里泉村境内的莲花形山上,距县城约两公里。于2004年6月24日被发现,该墓外形完好,坟墓不高无衬砌,墓碑无损,刻有“嗣孙某某立,始祖谢公讳灵运字公义茔,光绪七年春月重修”,此地几座山头呈莲花状,墓位于东边山头的西向。2006年,谢灵运墓被重修。 

查看更多>>

谢惠连

简介

谢惠连是谢安幼弟谢铁之曾孙,谢灵运之族弟,父谢方明历任竟陵太守、丹阳尹、会稽太守等职。惠连“幼而聪敏,年十岁即能属文”,“轻薄不为父方明所知”,深得谢灵运的赏识,谢灵运“见其新文,每曰:‘张华重生,不能易也’”。

“本州辟主簿,不就。”元嘉七年(430年),方为司徒彭城王刘义康幕下的法曹参军。

元嘉十年(433年)卒,年仅二十七。

《诗品》引《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尝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常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李白云:“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人物生平

谢惠连 是谢安幼弟谢铁之曾孙,谢灵运之族弟,父谢方明历任竟陵太守、丹阳尹、会稽太守等职。惠连“幼而聪敏,年十岁即能属文”,“轻薄不为父方明所知”,深得谢灵运的赏识,谢灵运“见其新文,每曰:‘张华重生,不能易也’”。

“本州辟主簿,不就。”元嘉七年(430年),方为司徒彭城王义康法曹参军。

元嘉十年(433年)卒,时年二十七岁。

轶事

《诗品》引《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尝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常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就是在梦中见到谢惠连而写出来的。

家庭成员

曾祖父

谢铁(谢安六弟),永嘉太守。

祖父

谢翀(351-399),字秀度,黄门侍郎、中书侍郎,赠散骑常侍。

父亲

谢方明(380—426),东晋官员,家在会稽,谢方明病归,除黄门侍郎,不就。为孙恩所杀,追赠散骑常侍。著作佐郎,担任司徒王谧府主簿、从事中郎、左将军刘道怜长史、中军将军长史、晋陵太守、骠骑将军长史、南郡相、宋台尚书吏部郎、侍中、丹阳尹、会稽太守。

弟弟

谢惠宣(412-462),南朝宋竟陵王司徒刘诞府从事中郎、临川内史。

刘氏,无子。

文学成就

小赋

东汉以后,大赋开始衰微,抒情咏物的小赋逐渐兴起。谢惠连的 《雪赋》和谢庄的《月赋》并称为六朝这一类小赋的代表作。这篇赋沿用了汉赋中假设主客的形式,从酝酿降雪写到雪霁天晴,展现了素净而奇丽的画面。他的《祭古冢文》,写得也很有感情,前半关于古冢形制的描写,可看作是中国最早的考古发掘简报。他的诗作,虽不如谢灵运精警,但遣词构句颇似灵运不过。他也有一些诗笔 调轻灵,用词清艳,如《秋怀》的“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寒商动清闺,孤灯暖幽幔”;《捣衣》的“栏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等句,都是着意构想的好句。《诗品》评他这两首诗说:“《捣衣》、《秋怀》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他的一些乐府诗,则颇有牢骚不平之气。《诗品》将其诗定为中品。后人把他和谢灵运、谢脁合称“三谢”。

文学作品

《隋书·经籍志》载有《谢惠连集》6卷, 今已亡佚。明代以后有大量的辑本。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卷34辑录其文有17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四录其诗33篇。

诗品

《宋法曹参军谢惠连》

小谢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辔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一。《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作品一览

秋怀

平生无志意,少小婴忧患。如何乘苦心,矧复值秋晏。

皎皎天月明,弈弈河宿烂。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鴈。

寒商动清闺,孤灯暧幽幔。耿介繁虑积,展转长宵半。

夷险难豫谋,倚伏昧前筭。虽好相如达,不同长卿慢。

颇悦郑生偃,无取白衣宦。未知古人心,且从性所翫。

宾至可命觞,朋来当染翰。高台骤登践,清浅时陵乱。

颓魄不再圆,倾羲无两旦。金石终消毁,丹青暂雕焕。

各勉玄发欢,无贻白首叹。因歌遂成赋,聊用布亲串。

捣衣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

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

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

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

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

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

评价

李白云:“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史书记载

《宋书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子惠连,幼而聪敏,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深相知赏,事在《灵运传》。本州辟主簿,不就。惠连先爱会稽郡吏杜德灵,及居父忧,赠以五言诗十余首,文行于世。坐被徙废塞,不豫荣伍。尚书仆射殷景仁爱其才,因言次白太祖:"臣小儿时,便见世中有此文,而论者云是谢惠连,其实非也。"太祖曰:"若如此,便应通之。"元嘉七年,方为司徒彭城王义康法曹参军。是时义康治东府城,城堑中得古冢,为之改葬,使惠连为祭文,留信待成,其文甚美。又为《雪赋》,亦以高丽见奇。文章并传于世。十年,卒,时年二十七。既早亡,且轻薄多尤累,故官位不显。无子。弟惠宣,竟陵王诞司徒从事中郎,临川内史。

《南史卷十九 列传第九》

子惠连,年十岁能属文,族兄灵运加赏之,云"每有篇章,对惠连辄得佳语"。尝于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忽梦见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大以为工。常云"此语有神功,非吾语也"。本州辟主簿,不就。惠连先爱幸会稽郡吏杜德灵,及居父忧,赠以五言诗十余首,"乘流遵归路"诸篇是也。坐废不豫荣位。尚书仆射殷景仁爱其才,言次白文帝,言"臣小儿时便见此文,而论者云是惠连,其实非也"。文帝曰:"若此便应通之。"元嘉七年,方为司徒彭城王义康法曹行参军。义康修东府城,城堑中得古冢,为之改葬,使惠连为祭文,留信待成,其文甚美。又为《雪赋》,以高丽见奇。灵运见其新文,每曰"张华重生,不能易也"。文章并行于世,年三十七卒。既早亡,轻薄多尤累,故官不显。无子。惠连弟惠宣,位临川太守。 


查看更多>>



南朝三谢中,谢灵运最为出名,毕竟,他曾自评“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再者,在后世现存的许多作品中,谢灵运的作品最常见,其余两位则是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