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秋,1920年10月23日出生于北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四小名旦之一,旦角张派创始人,原名滕家鸣,字玉隐,祖籍江苏丹徒。 他自幼家贫,父滕联芳,随母张秀琴在各地客串演出,后经李多奎介绍,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
人物经历
1935年,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 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以一出《女起解》唱红。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
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得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阎岚秋、朱桂芳等指导。早期演出剧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戏。
1942年自组谦和社挑班。张君秋常与合作的演员有孟小冬、王又宸、谭富英、马连良。
1947年与马连良、俞振飞在香港演出数年。
1951年返京,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组成北京京剧团,曾合作演出了《龙凤呈祥》、《秦香莲》、《赵氏孤儿》、《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等。
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及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
文革中,张君秋备受迫害。文革后复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京剧教学方面,广收海内外弟子。
1986年,应天津市政府领导之邀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后接受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委托,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艺术总顾问,到他逝世为止,共完成京剧音配像120部,为京剧艺术的留传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小名旦之一。
1997年5月27日,京剧大师张君秋逝世。
亲传弟子
张君秋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主要有:
王蓉蓉--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是张君秋先生的亲传弟子,梅花奖得主。
赵秀君--天津青年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
张萍--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董翠娜--烟台市京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蔡英莲--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学术带头人、国家级传承人
张学敏--天津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薛亚萍--山东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名列当代"中国京剧八大名旦"之一
杨春霞--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杨淑蕊--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雷英--天津青年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第68位弟子
王婉华--武汉京剧团
关静兰--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1993年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孙淑珍--上海
刘明珠--天津京剧院
张晓虹--贵阳市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彭泽林--湖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王丽华--唐山市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
人物年表
1938年
1938年,农历戊寅年:时慧宝末次赴沪演出时慧宝随马连良、张君秋赴沪演于黄金大戏院,时在贴演《戏迷传》时,当场挥毫,金匾大字又重现于舞台,当时被誉为沪上一绝。以后居沪近一年,在黄金大戏院担任基本演员,这是他最后一次赴沪演出。
1940年
1940年1月22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
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三天,演于新新大戏院。是晚,压轴马连良、张君秋《桑园会》,大轴言菊朋、程砚秋、金少山、孙毓堃《美人计》。
1941年
1941年,农历辛巳年:张君秋组谦和社
张君秋自组谦和社,老旦演员为李多奎。1941年至1942年间,张君秋与李多奎合演过《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孙尚香》、《金锁记》等剧目。
1942年
1942年,农历壬午年:时慧宝加入谦和社
时慧宝经赵砚奎介绍加入张君秋所组的谦和社,时先生一生最后一次演出是与张君秋合演《三娘教子》。
1946年
1946年3月30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
北平市立剧院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张君秋、陈少霖、杨宝森、萧长华、萧盛萱、叶盛兰、李多奎、张春彦、田玉林等合演《四郎探母》。
1946年6月10日,农历丙戌年五月十一日: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救济桂灾义务戏第六场
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救济桂灾义演平剧。
演出剧目
《桑园会》(谭富英,张君秋,李多奎)
1947年
1947年4月26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初六日:1947年4月26日北平市立剧院演出
北平市立剧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全部《红鬃烈马》(张君秋,陈少霖,江世玉,张春彦,李多奎)
1947年9月3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十九日: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一天
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一天,演于上海中国大戏院。
演出剧目
1947年9月8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廿四日: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六天
杜月笙六十华诞南北名伶义演第六天,演于上海中国大戏院。原定只演五天,后续演五天。
演出剧目
《法门寺》(杨宝森饰赵廉,张君秋饰宋巧姣,裘盛戎饰刘瑾,刘斌昆饰贾桂,芙蓉草饰刘媒婆)
1950年
1950年7月,农历庚寅年:杨宝森赴香港演出
7月至8月间,杨宝森赴香港演出,约两月有余,周期虽长,但不是每天有戏,平均每周演2、3场,演演停停。这时期张君秋、马连良均在香港,有时和张君秋联合演出,如《四郎探母》、《二进宫》、《梅龙镇》、《盗魂铃》等。杨宝森9月底临别最后一场就是和张君秋合作,杨宝森双出,前演《珠帘寨》,后演《盗魂铃》,杨宝森饰猪八戒,张君秋反串唐僧(小生),同台者还有姜妙香、魏莲芳、王泉奎、刘斌昆、汪正华等。
在港期间,还曾与在港闲居的马连良合作,为上海友人义演《范仲禹》(马、杨分饰前、后范仲禹),由于杨、马在港各有自己的观众,因此同受到欢迎,平分秋色,皆大欢喜。
1951年
1951年9月,农历辛卯年:中南实验京剧团成立
中南文化部文艺处派人去香港接回马连良和张君秋,成立中南实验京剧团,附属于中南京剧工作团,由高盛麟任团长,在广州太平大戏院和武汉人民剧院演出。
1951年10月28日,农历辛卯年九月廿八日:张君秋秘密返回内地。
1951年11月,农历辛卯年:高维廉任中南实验京剧团团长
中南实验京剧团改由高维廉任团长,赴北京、天津演出。由于北京市文化部门的挽留,马连良、张君秋和实验剧团多数人员留在北京,另组剧团,几年后成为北京京剧团的一部分。
1951年12月5日,农历辛卯年十一月初七日:张君秋在武汉人民剧院演出《生死恨》
张君秋在武汉人民剧院演出《生死恨》(他是梅派青衣)。
1951年12月6日,农历辛卯年十一月初八日:张君秋在武汉人民剧院演出《凤还巢》
张君秋在武汉人民剧院演出《凤还巢》(他是梅派青衣)。
1953年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5000余人离京赴朝,总团团长为贺龙,老舍为14人总团副团长,刘芝明任文艺工作团总团长,马彦祥任文艺工作团副总团长。参加慰问团的北京市的艺术家有:梅兰芳、洪深、陈沂、史东山、程砚秋(第一总分团副团长)、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新凤霞、陈书舫、喻宜萱、王昆、张君秋、良小楼、白凤鸣、关学曾、尹福来、顾荣甫、魏喜奎、王世臣、李忆兰、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艺术家有:周信芳(任副总团长)、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汉高盛麟、陈鹤峰、王玉蓉、于宗琨、陈伯华;以及袁金凯、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市文艺处干部江山、考诚分别担任慰问团评剧团的协理员、辅导员赴朝协助工作与体验生活。
在朝鲜前线,周信芳、梅兰芳合演《打渔杀家》,周信芳、马连良合演《群英会·借东风》,程砚秋演出《骂殿》、《三击掌》,程砚秋、马连良合演《审头刺汤》、《法门寺》、《甘露寺》、《桑园会》等剧,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亲切接见。
各艺术表演团体在朝经过两个多月的慰问演出后,先行陆续回国。
1956年
1956年9月1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一天
演出剧目
1956年9月2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二天
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怀仁堂举行筹款义演。本场大合作戏集中了在京的许多著名演员,盛况空前,反响热烈。
演出剧目
《八蜡庙》(李万春饰褚彪,孙毓堃、马崇仁分饰费德功,黄元庆、谭元寿、姜铁麟分饰黄天霸,钱宝森饰关泰,郝寿臣饰金大力,筱翠花饰张妈,李小春饰贺仁杰,梁益鸣饰施公,李韵秋饰张桂兰,马长礼饰秦义成)
《锁五龙》(裘盛戎饰单雄信,闵兆华饰李世民,高宝贤饰徐绩,刘雪涛饰罗成,慈少泉饰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啸伯、陈少霖、谭富英、马连良分饰杨延辉,张君秋、吴素秋分饰铁镜公主,尚小云饰萧太后,李多奎饰佘太君,叶盛兰饰杨宗保,萧长华饰二国舅,马富禄饰大国舅,马盛龙饰杨延昭,李砚秀饰孟金榜)
1956年9月3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三天
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在北京市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筹款义演。本场大合作戏集中了在京的许多著名演员,盛况空前,反响热烈。演出戏票每张最高价为人民币三元。
演出剧目
姜妙香饰杨宗保,萧长华饰二国舅,马富禄饰大国舅,马盛龙饰杨延昭,李砚秀饰孟金榜)
1956年9月4日,农历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第四天
演出剧目
1956年11月,农历丙申年:张君秋加盟北京京剧团
张君秋欲与北京京剧团合作,于是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共同组团,正式成立了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仍为团长,谭富英、裘盛戎为副团长,增加张君秋为副团长。主要演员有李多奎、马富禄、张洪祥、周和桐、慈少泉、李四广、杨盛春、马盛龙、黄元庆、李世济、小王玉蓉、谭元寿、马长礼、高宝贤、李毓芳、茹富华、马崇仁、马艳芬、刘雪涛、闵兆华、杨少春、郝庆海、陈少霖(原京剧三团副团长)、钮荣亮、蒋元荣等。
1957年
1957年1月2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京剧团合团纪念演出举行
北京京剧团合团纪念演出在长安大戏院举行。
演出剧目
日常照
《龙凤呈祥》(马连良,张君秋,马长礼,张福昆,陆洪瑞,董德林,谭富英,李四广,马富禄,周和桐,裘盛戎,李多奎,朱金琴,黄元庆,茹富华,金振明,刘永利)
1957年2月21日,农历丁酉年正月廿二日:中和戏院1957年2月21日演出
中和戏院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银屏公主》(张君秋,陈少霖,李多奎,李四广)
1957年5月14日,农历丁酉年四月十五日:北京京剧团1957年赴上海演出
北京京剧团在天蟾舞台公演。主要演员有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李多奎、马富禄等。最后三场在文化广场举行。
1958年
1958年2月,农历丁酉年:戏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跃进中戏曲界如何创作更多的新剧目
由老舍、张季纯出面召集戏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跃进中戏曲界如何创作更多的新剧目为第二年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问题。荀慧生、张君秋、裘盛戎等30多人出席。
1958年8月24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初十日:吉祥戏院1958年8月24日演出
吉祥戏院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红鬃烈马》(张君秋,陈少霖,张世祥,李多奎,何盛清)
1958年8月27日,农历戊戌年七月十三日:广和剧场1958年8月27日演出
广和剧场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四郎探母》(张君秋,陈少霖,李多奎)
1959年
1959年2月13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初六日:中和戏院1959年2月13日演出
中和戏院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四郎探母》(陈少霖,张君秋,李多奎)
1959年2月14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初七日:中和戏院1959年2月14日演出
中和戏院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四郎探母》(陈少霖,张君秋,李多奎)
1959年4月15日,农历己亥年三月初八日:圆恩寺影剧院1959年4月15日演出
本日圆恩寺影剧院晚场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红鬃烈马》(张君秋,陈少霖,小王玉蓉,朱金琴,李多奎,周荣宝,李四广,马盛龙,耿世华,郝庆海,钮荣亮,刘雪涛)
1959年6月3日,农历己亥年四月廿七日:马连良收梁益鸣为徒
马连良收梁益鸣为徒,授业拜师典礼举行,参加者有张梦庚、马富禄、李洪春、贯大元、于连泉、曾平、梅兰芳、张仲翰、侯喜瑞、李桂春、萧长华、郝寿臣、马彦祥、马少波、李多奎、徐兰沅、钱宝森、茹富华、于永利、周益瑞、言少朋、马崇仁、李慕良、魏静生、雪艳琴、谭富英、张君秋、叶盛章、刘连荣、袁世海、裘盛戎、栗金池、李少春等。
1959年8月2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廿八日:北京劳动剧场1959年8月2日演出
劳动剧场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秦香莲》(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陈少霖,耿世华,谭富英,李多奎,王美蓉,裘福来,钮荣亮,马盛龙,马富禄,慈永胜,李毓芳,黄元庆)
1960年
1960年3月,农历庚子年:北京京剧团1960年赴广州演出
北京京剧团张君秋、陈少霖、李多奎、赵丽秋、郝庆海、李四广、闵兆华、高宝贤、钮荣亮、刘雪涛、黄元庆、马长礼等到广州演出,演出了《红鬃烈马》、《状元媒》、《望儿楼》等剧。
1960年7月17日,农历庚子年六月廿四日:吉祥剧场1960年7月17日演出
本晚吉祥剧场由北京京剧团演出京剧。
演出剧目
《状元媒》(张君秋,陈少霖,刘雪涛,黄元庆,马长礼,郝庆海,刘永利,翟韵奎,蒋元荣,张洪祥,钮荣亮,关长明,朱金琴,陈志忠,高宝贤,李多奎)
1961年
1961年2月13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剧团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北京京剧团全体演员、乐队以及舞美等工作人员为欢度佳节,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歌舞、杂技、戏法外,精彩的大轴戏是全团艺术家通力合作,联袂演出反串京剧《大八蜡庙》。这出戏的舞台监督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侯喜瑞老先生。演出阵容是:扮演费德功的是马连良(老生反串武花脸),扮演朱光祖的是谭富英(老生反串武丑),扮演金大力的是张君秋(青衣反串大花脸),扮演小张妈的是裘盛戎(铜锤花脸反串彩旦),扮演黄天霸的是赵燕侠(青衣花旦反串武生),扮演贺仁杰的是李世济(青衣反串武小生),扮演褚彪的是小王玉蓉(花旦反串武生),扮演秦义成的是李多奎(老旦反串老生),扮演施士伦的是马富禄(小花脸反串老生),扮演费兴的是陈少霖(老生反串小花脸),扮演关泰的是李毓芳(青衣反串大花脸),扮演来龙的是赵丽秋(花旦反串武花脸),扮演窦虎的是李淑玉(花旦
反串武二花),扮演张桂兰的是张洪祥(架子花脸反串武旦),扮演小姐的是周和桐(架子花脸反串青衣)。《大八蜡庙》的演出中间,还有戏中串戏:男旦青衣任志秋学唱名家时慧宝先生的《朱砂痣》京剧唱段,著名京胡演奏家唐在炘清唱了《锁麟囊》中“春秋亭”一场的选段。
这场京剧大反串,虽说是剧团内部的辞岁的大联欢,对外“封箱”不售票,但由于名家荟萃、云集一堂,使得能容纳1300多位的剧场座无虚席,就连楼上楼下两旁的走道都宣告“客满”。
下午5点半,马连良先生就来到后台,同后台的人们寒暄一阵之后,就去化妆室扮戏。当年马连良虽已年逾花甲,但其精气神非常饱满,没有多大功夫就勾完费德功的脸谱。他很谦虚地对站在身旁的周和桐说:“勾脸戏我在富连成科里唱过,但演反面人物,我还是头一回来,这,您得替我兜着点啊!”马连良先生扮演的费德功一出场就获得了热烈的“碰头好”。他从亮相、台步、身段到眼神,都非常准确地把费德功的阴险、毒辣、贪恋酒色的大恶霸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尤其手里那把特别的大扇子,耍得又溜又帅,几乎全身都是戏。待到“双膀臂力压泰山,全凭袖箭镇淮安,结交绿林英雄汉,谁不闻名心胆寒”四句定场念白刚一结束,观众席里即发出一片震耳的喝彩声。
谭富英先生反串的武丑朱光祖,更是堪称一绝。当年谭先生已近花甲之年,其扮相不仅俏、美、边式,而且一招一式均不失“开口跳”的架势,即真是抬腿有尺寸,举手是地方。“探庄”那场戏里,不仅“走边”动作优美,而且“鸾带”踢得干净利落,踢腿能到鼻尖,上桌时的一个“高台”亮相,台底下立即就是“炸窝”的满堂好。不难看出这也是老先生幼年在科班奠定的扎实武功基础。据谭元寿先生讲:“反串武丑戏,这也是谭门的祖传,从前只要是名角大反串,我老祖(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老先生)就专来武丑这一行。”
反串黄天霸的赵燕侠更有独到之处,她扮相英俊,功架漂亮。出场的“马趟子”和“跑圆场”,还真有大武生的气势和派头。她穿三寸高的厚底,一个稳健的“垛泥”,就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同谭元寿(扮演费府家将)的刀枪开打,不仅配合默契,套路娴熟,而且又冲又快,甚是火爆。
著名老旦李多奎先生,当年已是60开外的人了,在奔走公堂告状的路上,突然来了一个离台板一尺多高的“吊毛”,这个动作对年轻演员不算什么,但对年过六旬的李老却不是件闹着玩的事。他唱了一辈子老旦戏,还从来没有起过这么高“吊毛”的“范儿”。当时台上台下的观众,都替他捏了把汗,站在下场门看戏的裘盛戎赶紧走过去,既亲切又半开玩笑地说:“多爷!您今晚怎么玩上老命了?是不是不打算过年啦?”李老面带笑容,很幽默地对大伙儿说:“别看我岁数大点,可腰腿还算灵活,说真的,没有两手绝的,也不敢应今儿晚上这个活儿!”
马富禄先生可谓是文武全才的名丑,尤其一条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又亮又甜又“响堂”,听起来真过瘾。那次他反串老生应工的施士伦,在场上的念、做都很规矩、讲究,简直听不出来他是唱小花脸的。
张君秋反串的金大力,也一反平日的胭脂粉相,一张紫红色的脸谱勾得庄重、好看,举止豪迈、粗犷,俨然一副“楞头青”的喜人形象。
裘盛戎扮演的小张妈,更是别具一格,论台风和光彩,还真有点名家小翠花的味道。他在台上整个的表演不是活泼、俏丽的花旦,而是诙谐、风趣、引人发笑,地地道道的彩旦风范。在“抢亲回府”劝说小姐(周和桐反串)那场戏里,裘盛戎插科打诨地说:“我说小姐呀,别装着哭啦,请放心,我们大爷是不会要你的,因为你和我一样,都是唱大花脸的!”这几句临场“抓哏”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小王玉蓉扮演的褚彪,体态大方,身手矫健,尤其胸前那口二尺多长的“白满”,表演得得心应手,洒脱自如。如果没有扎实的“髯口功”,这场重活儿是应不下来的。除上述之外,其他几位串演的角色也都有声有色,维妙维肖。从场内阵阵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喝彩声,足见这些艺术家们的演技水平确已达到了登峰造极、游刃有余的境
界。
1961年11月22日,农历辛丑年十月十五日:北京京剧团1961年集体拜师仪式举行
北京京剧团在北京护国寺人民剧场举行隆重的集体拜师仪式。共12位青年演员。其中,张学津和冯志孝拜师马连良,孙岳、施雪怀和蒋厚礼拜师谭富英,杨秋玲、李玉芙和夏美珍拜师张君秋,吴钰璋和孟俊泉拜师裘盛戎,王晓临拜师李多奎,李宇秀拜师赵燕侠。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张君秋为北京京剧团头牌旦角演员,高盛麟则为武汉京剧团武生台柱,论名气,二人在全国京剧舞台皆享有盛誉,可相伯仲和媲美。
其时,张君秋正值盛年,些番南下交流,仅有陈少霖、刘雪涛、李四广、钮荣亮等几人随同,演出班底则为武汉京剧团。他来汉为武汉京剧团作助演,武汉文艺界齐到车站欢迎,演出中一票难求,场场演出爆满,掌声经久不衰。武汉京剧名家高百岁、关正明、王婉华等均配合演出,亦轰动三镇。除了拿手戏《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等代表作外,还演出了《玉堂春》、《凤还巢》、《秦香莲》等剧目。其中与武汉市京剧团联合合演《四郎探母》,关正明、高百岁分饰前后杨四郎,杨菊萍饰萧太后,高维廉饰杨宗保,董少英饰佘太君。联合演出《红鬃烈马》,张君秋与李蔷华、陈瑶华分饰王宝钏,高百岁、郭玉昆、关正明分饰薛平贵,王婉华饰代战公主。此二场戏连团体票也不出售,个人限购2张,最高票价为1元8角。
武汉高盛麟北上赴京演出,仅带倪海天、朱宝康、陈鸿钧、杨正义等人,其余由北京京剧团配演,其中有裘盛戎、谭元寿、马长礼、张洪祥、李世济、李毓芳等配合演出。演出一月余,四月中圆满返汉。其间场场暴满,轰动京师,那些挑剔得有些“排外”的北京戏迷也不得不佩服高盛麟的功夫。特别是形成了街谈巷议杨派武生艺术氛围,北京艺术界的名家和理论家还召开了研讨会,对高的武生艺术进行了艺术分析和充分肯定。宗师萧长华老先生亲自为高先生配戏演出赞高的《挑滑车》,称其扑、跌、腾、翻,整场步伐一步不乱。在北京先后演出了《挑华车》、《英雄义》、《铁笼山》、《洗浮山》、《走麦城》、《连环套》、《长坂坡》等戏,颇受好评,特别是《铁笼山》一剧,被杨派专家朱家溍列为榜首。期间周总理、李先念、彭真等都多次观看演出并与高亲切会见,而以萧长华以及侯喜瑞为首的富连成科班在京之喜、连、富、盛、世、元、韵,各科师兄弟场场不拉,京剧武生名家孙毓堃、李少春、张云溪、厉慧良、王金璐等先后或多次到场,台上观摩,台下切磋,交流气氛极为热烈,在京掀起了热议杨派武生艺术的热朝。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连环套》,高盛麟饰黄天霸,裘盛戎饰窦尔墩,谷春章饰朱光组(原定其师叶盛章),马长礼饰施公,高宝贤饰彭朋,张洪祥饰梁九公。演于北京展览馆剧场,两天演出的6000多张戏票,两小时一抢而空。演出中,高、裘二人各展所长,工力悉敌,台下观众应接不暇兴奋不已。演出后,观众在场外将他们重重包围,高呼二人之名。氛围热到极至。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长坂坡》,高盛麟饰前赵云后关羽,裘盛戎饰曹操,马长礼饰刘备,李毓芳饰糜夫人。
高盛麟与北京京剧团联合演出《走麦城》,马盛龙、刘盛通、高宝贤均参加合作饰廖化等,谭元寿则饰高之马童。高的关羽形象,被专家和观众称为有天上关帝威严,有人间英雄气概,各场演出后,总是在暴风雨般掌声中多次谢幕。
高在京期间,又由北京文化局在广和剧场组织两次艺术报告会,由高先生作武生艺术的报告,受到文艺界听众和北京各剧团武生演员们、戏校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这次走马换将,文化部还下达二人各自收徒任务。因此,张君秋在武汉收了陈瑶华、王婉华为徒,高盛麟在北京收了杨少春、李可后,茹富兰坚持要高收其子茹元俊为徒,并要茹元俊正式磕头拜师收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后四团又推荐俞大陆拜高为师。经高推荐,裘盛戎也收陈鸿均为徒。此次张、高二人走马换将时间一个多月,掀起了京剧在京汉两地的高朝,一直在梨园传为佳话。
1962年
1962年3月1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五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组抵京
高盛麟带倪海天、朱宝康、陈鸿钧、杨正义等人抵京,文化部及北京市文艺界领导,北京京剧团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和北京文艺界同行以及在京的富连成许多师兄弟二百多人齐到车站迎接。
1962年3月5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九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演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汉高盛麟和北京张君秋两人为主,各带一个演出小组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交流演出,当时《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将这种演出形式称之为“走马换将”。
高盛麟在北京工人俱乐部首演。头三场打泡戏为《挑华车》、《一箭仇》、《走麦城》,显示其集杨派、盖、麒于一身独特艺术风格。半个多月后又在北京展览剧场演出。
首日演出剧目
《连升店》(郭元祥,徐韵昌)
《三击掌》(李世济,马盛龙)
《牛皋下书》(张洪祥,陈鸿均)
《挑华车》(高盛麟)
首演当天,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徐光霄、徐平羽,北京文化局长张梦庚,中国戏校长萧长华以及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俞振飞、言慧珠、李多奎以及崔嵬、阿甲等50多位著名艺术家、评论家到场观看并在演出圆满结束后上台热烈祝贺演出成功。之后,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彭真等中央首长先后或分别多次观看了高的演出。
1963年
1963年,农历癸卯年,秋:京剧影片《秦香莲》开拍
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马长礼、李多奎等赴长春拍电影《秦香莲》。
1963年4月26日,农历癸卯年四月初三日:北京京剧团1963年赴香港演出
北京京剧团于1963年4月16日由北京出发,在广州休整学习。广州到香港,日返抵广州。在香港居住六十天。其中演出共四十三天,共演出四十九场。基本上达到全部客满。总计观众八万六千余人次。
上演的剧目,共三十余出。以《赵氏孤儿》、《秦香莲》为最多,各演出九场。其次则为《碧波仙子》六场、《玉堂春》五场。其它剧目除《挑滑车》、《战马超》各五场外,余均为一至四场不等。
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四位名演员的演出场数,分别为:马二十七场,张二十六场,裘二十八场,赵十八场。
1963年6月27日,农历癸卯年五月初七日:北京京剧团赴澳门演出
北京京剧团由广州出发,当日晚抵达澳门,共演出三场。三场戏票稍售即磬,观众约三千六百人次。演出的剧目为《秦香莲》、《碧波仙子》、《赵氏孤儿》。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主演。
1964年
1964年7月9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初一日:北京京剧团观摩宁夏京剧团《杜鹃山》座谈会举行
北京京剧团在观摩宁夏京剧团的《杜鹃山》以后举行座谈会,畅谈感想。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等都兴奋地谈到李鸣盛扮演的乌豆。大家一致认为,李鸣盛是唱老生的,能把乌豆这样一个粗犷的农民英雄演得这么好,表演得活龙活现,是难能可贵的。裘盛戎说:“鸣盛把老生和花脸的特点融合得这么好,他的乌豆演得比我好得多。”
1966年
1966年6月4日,农历丙午年四月十六日:马连良最后一次演出
马连良和张君秋在北京建国门外一所学校里演出现代戏《年年有余》。张君秋在剧中扮演一位农村妇女队长。马先生和张君秋都在一间大屋里,马先生化好装后也不时走过来看看。上场前,马先生一般都要先在后台喊喊“阿”、“衣”音,以试试临场的嗓音。可是那天马先生喊“阿……”“衣……”“完啦!”连喊了两三声“完啦”。原来那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海瑞上疏》是大毒草的批判文章,剧中扮演海瑞的周信芳先生也被诬陷为“反革命分子”。马先生一定是从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联想到自己主演的《海瑞罢官》一剧,已经预感到同样一场灭顶的灾祸即将临头。那天他在台上就显出惴惴不安,心事重重,不如几天前看他在长安戏院演此剧时那么自然、精彩。
1980年
1980年,农历庚申年:武汉江夏剧院落成
原武汉京剧院(大舞台)因年久重修,历时近两年落成,庆祝新剧场演出的名家云集,如张君秋、俞振飞、李蔷华、童芷苓、关正明、孙正阳、李慧芳等人士参加。
三天演出主要剧目(不分先后)
全部《法门寺》(童芷苓,关正明,孙正阳)
全部《穆桂英·辕门斩子》(李慧芳)
《春秋配》(张君秋,俞振飞)
《春闺梦》(李蔷华,黄正勤)
《打渔杀家》(童芷苓,关正明)
李慧芳、董少英还在汉首演了《盗魂铃》,李学四大名旦的唱腔唯妙唯俏,董则迎合武汉观众,学楚剧名家李雅樵的《打金枝》唱腔,因为新颖,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1980年4月15日,农历庚申年三月初一日: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举行
1980年4月15日至4月19日,俞振飞演剧生活六十年纪念活动在上海市举行。文化部向俞振飞颁发奖状。俞振飞表演了昆剧《太白醉写》,与张君秋合演了《奇双会·写状》。上海京剧团、上海市戏曲学校部分人员参加演出。
1980年5月6日,农历庚申年三月廿二日:张君秋1980年赴沪举行艺术交流演出
起张君秋在上海劳动剧场举行艺术交流演出,剧目有《龙凤呈祥》、《春秋配》等,俞振飞、童芷苓、言少朋、李蔷华、张文涓、张学津、王正屏、李松年等参加演出。
1981年
1981年8月24日,农历辛酉年七月廿五日:北京举办纪念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
1981年8月24日至8月29日在北京举行梅兰芳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演出。张君秋、陈永玲、梅葆玖、高盛麟等参加。
在《龙凤呈祥》中,张君秋、梅葆玖饰前后孙尚香,高盛麟饰后赵云,出场即获满堂采,在起霸和抖靠旗时采声不绝于耳,显示了杨派大武生风采。
在《长坂坡·华容道》中,高盛麟饰前赵云后关羽,陈永玲饰糜夫人。
1984年
1984年12月20日,农历甲子年闰十月廿八日,上午: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举办
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在新侨饭店大宴会厅举办。来宾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同志以及荣高棠、马彦祥、张君秋、俞林、任桂林、张东川、冯牧、李洪春、李和曾、李万春、吴素秋、刘厚生、白登云和富连成科班的各班的毕业生高盛麟、袁世海、孙盛云、高盛虹、刘盛通、刘元彤、殷元和等等。筹委会人员全都到场。还有在京和外埠来京的富社弟子及各界朋友二百余人,大家围桌而坐,共叙富社今昔,感慨万千,谈笑风生,盛况空前。大会由张君秋先生主持,叶龙章在大会上首先做了发言。
1989年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演员
梅兰芳、裘盛戎、马连良、周信芳、程砚秋、张君秋、李世济、童芷苓、方荣翔、李维康、俞振飞、新凤霞、常香玉、郎咸芬、红线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陈书
舫、竞华、筱文艳、严凤英、侯宝林、马季、高元钧、骆玉笙、蒋月泉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单位
无锡市锡剧团、吉林省民间艺术团、西安易俗社
1989年12月,农历己巳年:美华艺术协会授予张君秋、顾正秋“终身艺术成就奖”
美华艺术协会授予张君秋、顾正秋“终身艺术成就奖”。
1990年
1990年1月2日,农历己巳年十二月初六日,傍晚:张君秋与顾正秋四十七年后师徒重逢
张君秋和顾正秋同获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终身艺术成就奖”后,先后到达美国纽约。在纽约第五大道的“红楼”餐厅,张君秋与顾正秋师徒在分隔四十七年后重逢。
1990年8月9日,农历庚午年六月十九日:张君秋1990年赴沪举行专场义演
1990年8月9日至8月11日,张君秋全家来沪在人民大舞台举行专场义演。上海京剧院一团配合演出。
张君秋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男旦吴吟秋、温如华、上海京剧院的李炳淑、北京京剧院的杨春霞、山东的薛亚萍、董翠娜、张萍北京的杨淑蕊、王蓉蓉武汉的王婉华、彭泽林天津的雷英、张学敏、赵秀君、刘明珠、李近秋、河北的宋玉珍,王丽华、四川的尹桂梅,大连的马忠月,等。
张君秋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1990年被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和纽约美华艺术协会授予终身艺术成就奖和林肯大学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打渔杀家》、《审头刺汤》、《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春秋配》、《诗文会》、《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珍妃》、《秋瑾》、《芦荡火种》等。有《张君秋戏剧散论》行世。
吴励箴和张君秋再一次见面是在张君秋1943年到上海演出期间,两人很快就坠入爱河。据说,他们常在淮海路的上海西餐社约会。
吴励箴和张君秋的交往,很快召来了巨大的阻力,阻力首先来自吴家,吴家对于“戏子”,根本不屑一顾。
吴励箴和张君秋的感情发展很快成了新闻,吴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坚决阻止。然而,吴励箴却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张君秋的家。什么也不顾了,就一定要跟定他了。她打点行囊,自己单独北上了。连在北京的张君秋都感到非常突然。
张君秋丽质天成,扮戏有雍容华贵之气,嗓音清脆嘹亮,饱满圆润。在演唱上吸取了梅兰芳的“甜”,程砚秋的“婉”,尚小云的“坚”,荀慧生的“绵”,合四大家之长而一,形成了
张君秋所独具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他在演唱上的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唱法上灵活多变;一是创制新腔。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调节气息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变化,高、低、轻、重,各类声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华丽与端庄,在典雅中见深沉,所谓涵腔唱法。无论在唱法上、创新腔上,他都遵循着从人物出发,为抒发角色感情的需要这一原则。如《望江亭》中的[南梆子]唱段:“我只说杨衙内又来搅乱,却原来竟是个翩翩的少年。”他在声音的控制上,旋律的变化上,都是紧紧地为表达谭记儿此时此刻心情——惊喜交加以及对白中的爱慕之情这一内容的。因此,张君秋的演唱又具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特点。是“四小名旦”中艺术生涯最长,成就最显著者。
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菁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张派”。
说起诗帝,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李杜诗篇万口传”,在这句话中的李杜分别讲的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和晚唐时期的诗圣杜甫,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便是用诗歌来描写历史的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大详情>>
德国超级大炮,因为这种火炮首次轰击了巴黎,后来人们就叫它“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炮管长近37米,全重达750吨,倘若把它竖起来,足足有十几层楼高,能打120公里。1918年3月23日,超级大炮袭击巴黎。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则消息:“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美国坦克奥地利的装甲列车,将装详情>>
光绪帝是慈禧的私生子,光绪皇帝是不幸的,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势的女人慈禧太后,而这个强势的女人最后也要来他的命,不过最近又有人说光绪是慈禧的私生子,这是真的吗,为何会有这种说法,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详情>>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比较出名的一位科学家,在沈括之前的朝代或者是之后的朝代都出现过许多的科学家,在这些科学家中,沈括算是比较鹤立鸡群的,也就是说沈括是比较优秀和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因为沈括几乎是一个全详情>>
这种大蚂蚱可以用来烤着吃,你的老家叫什么?忘记叫什么了,但是这种果实掉在地上特别招蚂蚁。小地瓜的味道还记得吗?黑豆豆。我们那叫野葡萄,我的最爱,常常是揪一大把然后一口捂进嘴里。槐花,最喜欢槐花汤的味道。榆钱儿,蒸窝窝吃,真是美味啊!洋姜,腌起来很好吃,小时候经常偷偷挖别人家的。吃过的菱角壳,在上面挖个洞,可以当哨子吹。甜甜根,嚼在嘴里甜丝丝的感觉,一般要在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