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

马思聪

中文名:
马思聪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人物简介: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男,广东汕尾市海丰人。

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

近代名人推荐
中文名
马思聪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广东省惠州府海丰县(现汕尾·海丰)
出生日期
1912年5月7日
逝世日期
1987年5月20日
职业
中国小提琴家、作曲家
毕业院校
南锡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
《思乡曲》、《摇蓝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

生平简介

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马思聪

1912年5月7日,马思聪作为马家的第五个儿子,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幼石街上的一座深宅大院里,小名艾。马思聪的父亲马育杭同广东的风云人物陈炯明是总角之交,后来当上了广东省的财政厅长,这才得以维持9个儿女的一大家的生活。马思聪的父母都不懂音乐,但广东的戏剧之乡海陆丰所独有的地方戏剧音乐深深地影响着童年的马思聪。

1923年,11岁的马思聪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随大哥来到法国,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先后就学于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 。

1929年初,马思聪因家境突变回国。在香港、广州、上海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

后1930年再次赴法,向毕能蓬(Binembaum)学作曲。

1931年,广东省政府官费资助,马思聪再次赴法留学,第二年归国,任中国第一所现代“私立音乐学院”院长,主要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演出;同时,又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

1932年马思聪与他的女弟子王慕理结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多年转辗于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频繁的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馆长等职。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

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

由于文革原因,1967年1月经香港出逃,赴美国定居,从事作曲、教学工作。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从北京返回美国,周恩来托其向马思聪转达:“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去美国,我很难过。” 

1987年5月20日于美国费城逝世。

2007年12月14日,马思聪异国辞世20年后骨灰归葬中国广州,同日《马思聪全集》在广州艺博院举行首发式。

往事略集

改变播放曲目

《思乡曲》改为《东方红》

1950年,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儿童歌曲传唱全国,经团中央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亿万中国少年儿童唱着这首歌长大。

1952年,马思聪“隔墙听音”,录取15岁的林耀基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学习。两年后,录取13岁的盛中国进校,并亲自点派两人赴苏联深造。

1955年,马思聪赴波兰,担任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中国派出的选手傅聪同行。十多天相处,马思聪给予傅聪“改进意见”。国际比赛众星璀璨,傅聪脱颖而出,夺得最高的“马茹卡舞曲奖”。

1958年,马思聪任柴可夫斯基钢琴和小提琴国际比赛评委,携弟子刘诗昆到莫斯科。赛前,马思聪对刘诗昆说:手指触键要更短促、更有力,“锤子击钟后不立刻离开就把音捂死了,音会发闷”。在比赛中,刘诗昆获得第二名。

然而,马思聪也渐感困惑和沉重。上海音乐学院的年轻学子,撰文对某交响作品进行探讨,被打成“反党右派小集团”,押送至北大荒劳改;并号召对贺绿汀展开“深刻揭发和尖锐批判”。随着一个又一个的运动,音乐界宽松自由的氛围,渐被横扫殆尽。马思聪自己也受到批判:引导学生只专不红,要把中央音乐学院办成巴黎音乐学院。“拔白旗”的文字中甚至出现了这样字眼:马思聪演奏舒伯特的《圣母颂》,是将听众引入教堂,引到神像脚下。

山雨欲来,风已满楼。时间的脚步迈到了1966年。

5月,一个星期天,一学生神色慌张地来到马思聪院长家中,他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习小提琴是迷恋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他不能再跟老师学琴了。

6月,马思聪受到急进学生高呼着口号的狂暴围攻: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权威马思聪,打倒吸血鬼马思聪。学生们给马思聪一大捆书写好的大字报,命令他张贴在家中,认真阅读,触及灵魂。

马思聪目瞪口呆,一动不动,一切似在恶梦之中。

马思聪被关进“社会主义学院”,那里有学院党委书记、各系主任,还有北京艺术院校、电影院校、文艺界权威和知名人士,计500多人。在军管人员的监督下,他们读报、讨论,书写批判自己和揭发同榻朋友的“反党言行”。

鲁大铮为筹建马思聪艺术博物馆,曾与马氏后人多次接触,对于那个年代,他笔下这样记录:

8月一天,马思聪被押上卡车,回到音乐学院。下车的马思聪脚跟尚未站稳,一桶浆糊倒在他的头上,一些人往他的身上贴大字报,把一顶写着“牛鬼蛇神”的高帽子戴到他的头上。马思聪脖子上挂着两块硬纸板,一块上写着“资产阶级音乐权威马思聪”,另一块上写着“吸血鬼”。学生们让马思聪手拿一只破搪瓷盆作为“丧钟”,边敲边走,说这是“敲响了资产阶级的丧钟”。

在任何时候,只要红卫兵“高兴”,就可以命令马思聪他们低头,叫他们在地上爬行。

一次,一个红卫兵拿着一把尖刀,对着马思聪吼叫:你要老实交代问题,要不然就拿刀子捅了你。

一日,马思聪在草地上拔草,一造反派走过来,粗暴地指着马思聪呵斥:你还配拔草,你姓马,只配吃草。

马思聪的家,红卫兵把写有打倒马思聪的大标语,贴满门窗和围墙,大门口只留下一个一米高的洞口。并且责令马思聪夫人王慕理,每天打扫街道,每天写一份揭发马思聪的罪行材料,“如不老实,死路一条”。

当妻子王慕理无法承受这等威胁和惊吓,与儿子、女儿逃离北京,开始流浪生涯的时候,马思聪在偷偷地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赵沨:“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马思聪的心“头”是有个底的,那就是:只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节目开始曲还是《思乡曲》,他马思聪就还没有被坚决打倒、没有被彻底否定,就还有希望,还有盼头,他就还是“人民内部矛盾”,还能演奏自己心爱的小提琴;理由明确而简单:因为“中央”还在使用他的“声音”。

1966年11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开始曲,停止播放《思乡曲》,改为陕北信天游民歌《东方红》。

马思聪顿时陷入万念俱灰的境地。

何日洗客袍

公安部的《关于马思聪投敌案请示报告》,经康生、谢富治批示,马思聪“叛国投敌”案得以严厉彻查,几十人被牵连入狱。在上海生活的马思聪的二哥跳楼身亡,岳母、侄女和厨师相继被迫害致死。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他跟儿女说:自己十分敬重周恩来,周恩来对他也爱护有加。他也回忆起与毛泽东相处的情景:毛泽东有非凡的聪明,眼睛出奇明亮,问一知十;他曾与毛泽东讨论音乐艺术达3个小时,最终都能达成共识;毛泽东喜欢读书,喜欢写诗,大家都有艺术细胞,是知音。并也深为毛的心狠手辣,老谋深算而感到震惊。

当年10月,国内“揪出四人帮”,马思聪写道:报纸、电视报道江青及文革几个头目被捕,大快人心。对祖国,马思聪魂牵梦绕:国内能否好起来?何日洗客袍?

乡愁哀怨,使得马思聪在异国的日子里,谱就了《李白诗六首》、《唐诗八首》等作品。其中一首就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马思聪将自己有家难归的悲凉心情,借用古诗名句演绎得分外真切。

1980年6月,马思聪胞弟夫妇应中国文化部邀请,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独奏音乐会。统战部部长乌兰夫接见,并请转达对马思聪夫妇回国的邀请。当年7月,小女儿马瑞雪准备经香港赴美国探亲,马思聪即让夫人王慕理回电话:不要来了,国庆在北京见。王慕理转达马思聪的话:

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祖国只有一个。

1982年,马思聪在重庆时结识的“非常重要的老朋友”,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领导的李凌,就马思聪“问题”向中央写报告,胡耀邦、邓小平表示:可以欢迎他回来看看。

1984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向公安部、文化部提交了三份报告:《关于对我院原院长马思聪先生落实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对马思聪“叛国投敌”案的平反结论意见》和《关于给马思聪先生彻底平反的决定》。当年11月,当年的学生会主席,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到美国拜访老院长。这是马思聪在离开祖国18年后见到的,第一位以官方身份前来拜访的大陆来人。

马思聪与徐迟是结识于上世纪40年代的好朋友。40年后,徐迟应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IWP)的邀请至美国旅行。为见到马思聪,徐迟专程访问宾夕法尼亚州的费拉台尔菲亚城。对这次异国重逢,徐迟日后写道:

1984年11月,当我在美国费城和他会晤之时,他给我最初印象最令我惊奇。虽然他还和过去一样的故人情重,且神志泰然,并相当乐观,还在勤奋作曲,我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我没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点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从他的声音笑貌中,感到他似乎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

这一年的12月31日,公安部作出《关于对于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为马思聪“叛国投敌”案平反意见的决定》;1985年2月6日,文化部发出《关于给马思聪平反的通知》。2月12日,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书记等一起署名,向身在美国的马思聪先生发出公函。农历腊月二十九,马思聪收到“对马思聪冤案彻底平反的通知”,全家人悲喜交加,燃放烟花以示庆贺。马思聪记下日记:春天逐渐又回来了,祖国也逐渐走近了。年初二,马思聪会见平反后第一个前来采访他的中国大陆记者,他万分感慨地说:苏武牧羊19年啊!

噩耗传来

1985年是中央音乐学院建校35周年纪念日,马思聪写下“礼能节众,乐能和众”的题词,送递北京。他没有回来。第二年1月,北京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委员会正式向马思聪发出邀请函。他没有回来。马思聪收到了对他有过粗暴行为的当年学生写来的忏悔信件;马思聪还收到了红领巾班给马爷爷的信件,汇报“当我听到中国少先队队歌的时候”的感想。他没有回来。

在费城家居的客厅,马思聪和夫人王慕理共同聆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即《命运交响乐》,马思聪失声痛哭,王慕理问话,马思聪回答:这个世界……

身在美国的马思聪深居简出。两房一厅的家居,墙上挂着齐白石、张大千的字画,阳台上摆着的花草盆景,使用的台布、沙发巾、床单和被面,都是从唐人街买回来的中国货。没有大型乐队的伴奏,马思聪的生活里,只有潜心于音乐创作,他的心灵方能忘却窗外一切,使灵魂暂获平静。时有闲暇,他春夏推草,秋天扫叶,冬天除雪。

80年代初,马思聪将维吾尔情诗《热碧亚——赛丁》改编为歌剧,起名为《冰山下的恋歌》。故事跌宕,情节感人,马思聪自己感到满意。

几乎同时,马思聪的芭蕾舞剧《晚霞》完稿。舞剧的源起,是他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读到了《晚霞》。故事说,一男阿端不慎落水,不知生死,被人导去,水中别有天地。有年十四五的女郎,名曰晚霞,“振袖倾鬟,作散花舞,翩翩翔起,衿袖袜履间,皆出五色花朵,随风飏下,飘泊满庭”。阿端与女郎“会于莲亩”。后女被“龙窝君”唤至宫内,教习歌舞,数月不返。女逃出,与阿端生一子。又有王姓豪门欲夺晚霞,女自曝是女鬼,且以“龟溺毁容”,不从“而去”。也许是,在《晚霞》里,身在异国的马思聪再次被故国文化的生动故事感动,也许更可以说是其精妙内涵的锋芒指向,与自己现实遭遇的默然契合,使得他欣然命笔,编曲编舞。

马思聪《晚霞》完稿,交人带回国内,希望能在北京演出;他写信说:“《晚霞》颇有雅俗共赏的好处”。只是,马思聪认为的,“如果安排好的话”,应当出现的“适当时刻”,一直没有“出现”。

1987年3月,马思聪感冒住院,转为肺炎并引发心脏病。5月20日,手术失败,在美国费城宾州医院冰冷的手术床上,中国一代音乐巨子马思聪,与世长辞。终年76岁。

鲁大铮这样复述马氏后人对当时的描绘:病发初期,马思聪本人及家人,都认为并不严重,决定开刀,医生们也认为,手术会得到成功。所以,马思聪本人完全没有想到要“留遗言”,家人也完全没有丝毫思想上的准备。噩耗传来,天塌地崩。

创作作品

《祖国》、《春天》和《欢喜》

1939年10月,马思聪经过长途跋涉,一家三口来到重庆。在这里,马思聪结识了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朋友李凌。两人是广东老乡,又都是音乐文化人,彼此亲密无间。李凌从延安来,肩负周恩来交付的任务:要做音乐界上层的统战工作,许多音乐家是主张抗日的,要关心团结他们,人越多越好,要有一些知名的音乐家来关心支持音乐事业才好。

李凌开始频繁接触马思聪,关注马思聪的思想和情绪,从音乐艺术直至谈到民族命运。

1940年5月,在重庆嘉陵宾馆的晚宴上,马思聪见到周恩来。这是他们的第一次相见。“周恩来大步流星地走到马思聪面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1945年,马思聪和徐迟同在重庆。8月,毛泽东为国共谈判事飞抵此地。9月16日,乔木告诉徐迟:“今天下午3点钟,你和马思聪两人,一起到红岩村去,到时候会有车子来接你的。”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次对文艺界的接见,谈话主要在毛泽东和马思聪之间进行。马思聪向毛泽东提出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毛泽东回应说:既要有普及工作者,也要有写提高作品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一个写提高作品的作者,但如果大家都来当鲁迅先生,那也就不好办了。后来徐迟解释,毛泽东希望马思聪这样的大音乐家写一些提高作品,但同时也做一些普及工作。

1946年11月,马思聪到上海,与乔冠华、龚澎会面,出席由周恩来主持的上海各界人士座谈会。

1947年,马思聪任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完成《祖国大合唱》。马思聪使用陕北眉户的民歌曲调,铺就开篇的歌曲,象征着光明从延安来。

1948年夏天,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来到马思聪的住所,用流利的普通话“顺道”拜访马思聪先生。大使直言不讳地说:中国要落在共产党之手了,共产党只要扭秧歌、打腰鼓,不要贝多芬、莫扎特;美国政府盛情邀请马思聪先生到美国大学任教;五线谱是世界语言,希望能在美国听到马先生的琴声。马思聪当场谢绝。

数日后,一位西装革履的美国人来到马家,递上名片,他的名字是“Newton”(纽顿)。纽顿说,他受司徒雷登大使的委托,已为马思聪先生联系好了在美国工作的大学,聘请他当音乐教授,此次来访是请马思聪定下时间,以便他去预订马思聪和全家人飞往美国的机票。纽顿的结局和司徒雷登一样,在被马思聪坚决拒绝后悻悻离去。

当年,马思聪完成《春天大合唱》。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4月,在香港地下党的精心安排下,马思聪和一百多位知名爱国人士,从香港经烟台抵达北平。7月,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9月,作为全国文联代表,马思聪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出席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马思聪谱就《欢喜组曲》。

不久,周恩来约见马思聪,问道: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发展新中国的音乐事业?马思聪提出“人才第一”的观点,培养新中国的音乐人才,首先要办学校。周恩来应声说道:正在考虑建立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拟请马思聪先生出任院长。1949年12月18日,马思聪随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即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年37岁。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是中南海常客。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常请马思聪即席演奏。一次,周恩来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意气风发的年代,意气风发的马思聪,为中央音乐学院校报题词:诚心诚意做一条孺子的好牛。

音乐特色

作为一位作曲家,马思聪在长达半个多世纪内,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多个领域。以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史上影响最突出。主要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双小提琴协奏曲》,交响音乐《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大合唱《祖国》、《春天》,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作于 1937年.尤其是其中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已成为饮誉中外的优秀中国小提琴代表作。管弦乐《山林之歌》作于1954年.它以其创作技法精湛和民族风格的鲜明,被认为是马思聪交响音乐中的精品。

马思聪的作曲技巧成熟且具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当中国的许多作品还沉湎于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手法、风格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已经渗进了西洋19世纪末以来的现代音乐的历素。50年代以来他对风格的刻意求新更加积极,但从始至终都用来表现和赋予他对音乐的民族特征追求中。

他曾说过“一个作 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风格特色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他的创作风格正如他的好友、著名音乐理论家李凌年说:“他(马思聪)不大喜欢浓墨色彩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风格比较恬淡、素雅,有点像南国的‘夜合花’,徐徐吐出幽香,清新芳香。”“他的作品一向比较简明,音调清丽流畅,结构简洁,笔到情到就行,没有太多的赘句。”

作品掇英

马思聪是中国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包罗交响乐、小提琴独奏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等,其中以《思乡曲》、《摇蓝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为代表作。

▲小提琴独奏 钢琴伴奏

《牧歌》

《思乡曲》

《摇蓝曲》

《跳龙灯》

《新疆狂想曲》

《塞外舞曲》

《西藏音诗》

《山歌》

《抒情曲》

《慢诉》

《春天舞曲》

《秋收舞曲》

《跳元宵》

《史诗》

《第二回旋曲》

马思聪

《小提琴回族曲》

▲小提琴协奏曲

《双小提琴协奏曲》

《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芭蕾舞剧

《晚霞》

《龙宫奇缘》 

▲歌剧

《热碧亚》

▲钢琴

《降D小调钢琴奏鸣曲》

《钢琴五重奏》

《第四小奏鸣曲》 钢琴独奏

《花儿集》

《鼓舞》

《巾舞》

《钢琴协奏曲》

▲管弦乐

《第一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

《山林之歌》

《塞外舞曲》 管弦乐

《第一弦乐四重奏》

《龙宫奇缘》四幕舞剧 管弦乐

《亚非拉人民反帝进行曲》

合唱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春天大合唱》

▲独唱曲

《李白六首》

《唐诗八首》

▲其他

《阿美山歌》《四季歌》

漂泊四方

1966年年末,马思聪小女儿马瑞雪“潜回”北京,见到满头灰发的憔悴父亲。女儿把“准备”到香港避风养病的计划和盘托出,马思聪即刻拒绝。马思聪回答:他一生坦荡,无愧于世,不走此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争执,女儿改换说法,先回广州市,再到南海县,休息养病,观望形势。身心处于极度疲惫和失望中的马思聪,终于同意了,“走吧”。此时此刻,“牛鬼蛇神”已沦为落水狗,其“重要性”让位给“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马思聪以肝病复发为由,向看守人员请假,回家休息一周,获得批准。马思聪携琴坐火车南下。

有一条船,在南方的海面上等候着马思聪的女儿。

这个消息令马思聪心烦意乱,举棋不定。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回北京继续过那日遭凌辱、夜做恶梦,生死未卜的日子;要么逃离尘嚣、远离灾难,以求生存。马思聪陷入命运抉择的两难之中。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马思聪最终作出一生中最为痛苦的决定。

1967年1月15日夜晚,马思聪携带着他那把至爱的小提琴,与妻子、子女,登上广州新港渔轮修配厂的002号电动船,悄然出海,往香港方向驶去,16日凌晨到达香港九龙的海滩。

鲁大铮说道,偷渡蛇头,做的是生意,他不管你是马思聪还是老百姓,他也不想知道你是谁,这还少了风险;他要的就是钱。那时候,偷渡去香港,一个人的费用是一万元人民币,如果是举家出走,一家再加一万。“这时候的马思聪一家人,身无分文”,与蛇头说好,由马家在香港的亲戚“付钱”。

马思聪一家人在海岸边的岩洞,与亲戚见面,商定:香港也并非久留之地,只有去投靠在1948年已定居美国的胞弟。这位亲戚来到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其后两天,英国领事和美国领事,来到这位亲戚家中,“一边录音,一边记录”。20日中午,两位领事再度来到亲戚家,“带领”马思聪全家来到莎士比亚大厦,略作梳洗,再次乘坐美国领事馆的轿车,驶进启德机场。美国领事和马思聪家人坐在了头等舱位。

第二年4月12日,马思聪与弟弟在纽约露面,马思聪说道:

我个人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较起来,完全是微不足道的,眼下还在那儿继续着的所谓“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所出现的残酷、强暴、无知和疯狂程度,是所没有的……夏秋所发生的事件,使我完全陷入了绝望,并迫使我和我的家属像乞丐一样在各处流浪,成了漂泊四方的“饥饿的幽灵”。

在《思乡曲》完成了整整30年之后,马思聪也成为了思乡之人。

对于马思聪的出走,他的老朋友徐迟,在悼念马思聪逝世一周年的《祭马思聪文》中这样写道:

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华民族的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国外,以抗议暴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他根本没有错,却还是蒙受了十九年(1967-1985年)的不白之冤。

代表作品

《思乡曲》和《第一回旋曲》都创作于1937年,它们也都是采用民歌的曲调素材写成的。 我们中国民族众多,是个民歌大国。无论汉、满、蒙、回、藏,和其他民族,都有着数量多和音乐素材丰富的民歌。写作这两首乐曲,就是用内蒙古民歌的素材。《思乡曲》原先是马思聪写的大型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绥远组曲》又称《内蒙组曲》,这是因为“绥远”是旧地名,后来它被划入内蒙古的缘故。但音乐版物上又把此曲称作《绥远组曲》,所以我也跟从此说。马思聪有多量作品采用内蒙古民歌作为创作素材,我想这不但是内蒙古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朴实、深沉兼具的特征,同时还和它们的曲调舒缓可歌,又能适应各种心情的可塑性有关。《绥远组曲》中的三个乐章分别叫做《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由于马思聪的管弦乐作品非常小提琴化,它们都可以用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这样的形式来演奏。这三个乐章中,尤其以第二乐章最为优美感人。当年前苏联的交响乐队在介绍中国的作品时,就专门演奏它。所以,把它称为“第一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管弦乐和小提琴曲(另外我国的第一支走上国际舞台的钢琴曲,那就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了)。由于用小提琴来独奏的《思乡曲》特别受欢迎,所以时至今日,这个曲子(还包括后边那个《塞外舞曲》)也就变成几乎只用小提琴独奏了。

人所共知,《思乡曲》的主题,用的是一支只有短短八小节的民歌:《城墙上跑马》。北方内地原先比较贫穷的地方,其土城墙都是窄而不宽。在上面跑马,只能往前,不能掉转马头而回来,这是曲意,它的确道出了深藏在去国怀乡而无法归来的游子心中的凄楚感受。质朴的民歌,其曲调本质上就是非常优美的。作者对它毫不作修饰,只是让小提琴把它在中低音区演奏出来,然而就在后面,作者顺着这个朴实的主题,写出了好几个风格上非常统一的发展主题,使得这种思乡情绪不断提升和发展,终于在小提琴奏出激动的双音乐句时,到达高峰。这样,最后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再次奏出这个民歌主题,用宁静、延绵的音乐声,演述出游子的乡愁,随着从低往高的一连串上行平行四度,作者把这种解不了的乡愁凝结在逐渐逝去的极高音的泛音上了。游子回来了没有?- 没有。他再也回不来了。

《第一回旋曲》写作上是标准的回旋曲式。是我国小提琴曲中写得最工整的一首,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认真的创作风格。主题是来自一首粗放而富有豪情的内蒙古民歌《情别》,有着很有特征的切分节奏。经过作者的仔细处理,再度创作,加上多个副主题和歌唱性的慢速对比主题,使它最终成为一首快速的充满激情的优秀作品。我个人认为,它虽是一首非标题音乐,但是其音乐形象是明确的,它很好地体现出了我们民族的力量和自信。同时,在当时那个演奏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首炫技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来华访问演出时,就特意选择了演奏此曲!所以,它是第一首被外国小提琴大师演奏的我国小提琴独奏曲。

活动年表

1912年——五月七日(农历壬子年三月二十一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幼石街马家老宅。

1915年——随父亲到海丰县公平镇外祖父家中,对留声机发生兴趣。

1918年——跟堂嫂嫂学习风琴,不久,母亲给他买了一架风琴。

1920年——入小学寄宿。学会吹口琴,后来又学会弹月琴。

1923年——大哥马思齐因脚伤从法国回国休养,送给马思聪一把小提琴。同年,大哥带他去法国学习小提琴。

1924年——先后跟随四位老师学习小提琴,并创作《月之悲哀》和《项羽乌江自刎》。

1925年——考入法国南锡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视唱和室内乐,还选修箫为副科。大考时,获该院最优二等奖。冬天,回到巴黎,在法国著名小提琴家、巴黎国立歌剧院奥别菲尔多教授指导下学习小提琴。

1926年——因病停止学习小提琴,赴贝尔克海滨疗养,期间阅读了大量音乐名著。

1927年——回巴黎,继续师从奥别菲尔多教授。秋,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成为该院第一个中国学生,是年十五岁。

1929年——二月七日,回国探亲演出,被誉为“神童”。创作钢琴伴奏的独唱曲《古词七首》,编为“作品1号”。

1930年——年初回到法国,拜法国作曲家毕能篷为师,改学作曲。

1931年 学成归国,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出任院长。同年创作《c小调弦乐四重奏》(Op.2)。

1932年——与他的学生王慕理在广州结婚。

1933年——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创作《降B大调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Op.3)。

1936年——春,去北平,成为他创作的转折点。由于发现了北平大鼓的艺术魅力,他从此重视中国民间音乐。

1937年——从南京中央大学辞职来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同年创作了《内蒙组曲》(Op.9),其中的《思乡曲》成为他的代表作,是年二十五岁。

1939年——父亲马育航在上海遭人暗杀,长女马碧雪诞生。由于战争,从香港赶往中山大学迁校新址--云南澄江。

1940年——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前往“陪都”重庆组织“中华交响乐团”。同年李凌奉周恩来之命拜访马思聪,从此马思聪和中国共产党人结下深谊。

1945年——经历多年战乱颠簸后,担任贵阳艺术馆长。创作《民主大合唱》。

1946年——抵达上海任上海音乐协会理事长,同时担任台北交响乐团指挥。在上海和周恩来、乔冠华等有较多往来。年底任广东省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

1948年——拒绝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赴美邀请。创作《春天大合唱》。

1949年——从香港北上到达北平,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同年担任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理事。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成立,被任命为第一任院长,是年三十八岁。

1954年——随中央音乐学院由津入京。创作《山林之歌》(Op.32)和《新疆狂想曲》(Op.33)。

1956年——担任波兰“第九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在本届比赛中中国选手傅聪获第三名和“玛祖卡奖”。同年创作《淮河大合唱》。

1958年——赴莫斯科担任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比赛评委。

1962年——以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意境,创作反映中国红军长征事迹的《第二交响曲》。

1966年——遭揪斗,被关“牛棚”,被抄家。

1967年—— 一月十五日晚被迫出走,从黄埔前往香港,并转赴美国。同年,公安部成立“马思聪专案组”。

1967年4月12日,美国国务院公布,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逃出中国大陆,来纽约避难。

1968年——经康生、谢富治批准,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三月马思聪赴台湾等地举办音乐会。

1971年——开始动手写芭蕾舞剧《晚霞》。同年完成《小提琴回旋曲》、《阿美山歌》以及小提琴独奏曲《阿美组曲》、《高山组曲》等。

1976年——从女儿马瑞雪的诗剧中选取一节,写成独唱曲《热碧亚之歌》。

1978年——完成《晚霞》的全部谱曲工作。《晚霞》成为马思聪晚年的颠峰之作。

1981年——在台湾排演《晚霞》。

1984年——开始创作歌剧《热碧亚》。同年,公安部作出《关于对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为马思聪“叛国投敌”案平反的意见》。

1985年——文化部发出《为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马思聪先生彻底平反的通知》,是年马思聪七十三岁。

1987年——完成最后的作品《热碧亚》。三月八日心脏病发作,因手术无效,于五月二十日凌晨三时零五分,在美国费城病逝。

2007年——12月11日,马思聪及其夫人的骨灰在儿子马如龙等四位亲人的护送下抵达广州。

作品

以《思乡曲》、《摇篮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为代表作。

小提琴独奏

《牧歌》《思乡曲》《摇蓝曲》 《跳龙灯》《新疆狂想曲》《塞外舞曲》《西藏音诗》《山歌》 《抒情曲》 《慢诉》 《春天舞曲》 《秋收舞曲》 《跳元宵》 《史诗》 《第二回旋曲》 《小提琴回族曲》

小提琴协奏曲

《双小提琴协奏曲》 《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芭蕾舞剧

《晚霞》 《龙宫奇缘》

歌剧

《热碧亚》

钢琴

《降D小调钢琴奏鸣曲》 《钢琴五重奏》 《第四小奏鸣曲》 钢琴独奏 《花儿集》 《鼓舞》 《巾舞》 《钢琴协奏曲》

管弦乐

《第一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 《山林之歌》 《塞外舞曲》 管弦乐 《第一弦乐四重奏》 《龙宫奇缘》四幕舞剧 管弦乐 1956年,周恩来、马叙伦、马思聪等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院

《亚非拉人民反帝进行曲》

合唱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春天大合唱》

独唱曲

李白六首》 《唐诗八首》

其他

《阿美山歌》

职业生涯

生于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卒于美国费城。1923年随兄去法国学习小提琴,并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1929年回国,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1930年再次赴法,随毕能蓬学作曲。次年回国,先后在广州、南京、上海从事音乐教育、演奏及创作活动。抗日战争开始后,他辗转于西南各地,受到新音乐运动的影响,作品中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他注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努力汲取民间音调,如小提琴独奏《第一回旋曲》(1937)、《内蒙组曲》(1937)、《西藏音诗》(1942)、《牧歌》(1944)和《小提琴协奏曲》(1944),管弦乐《第一交响曲》(1941),以及男中音独唱曲《永生》(1937)和《20首抗战歌曲》等,其中不少作品的音乐主题采用民歌素材,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1946年他指挥台湾省交响乐团,并在台北、台中、台南等地举行独奏会。1947~1948年先后在广州和香港教学。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民主运动和解放战争胜利的鼓舞,先后创作了3部歌颂祖国、向往光明的大合唱,即:《民主大合唱》(1946)、《祖国大合唱》(1947)和《春天大合唱》(1948)。1949年,马思聪离开香港赴解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除担任教学和演出外,主要从事创作。截至1966年11月,其主要作品有:话剧《屈原》配乐(1953);管弦乐《山林之歌》(1954)和《第二交响曲》(1960);大型声乐曲《淮河大合唱》(1956);以及一些民歌改编曲、室内乐和小提琴独奏曲等。

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的演奏和作品,对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的其他管弦乐作品,在民族风格和西欧作曲技巧的结合上,作过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贡献。

自1967年起,马思聪在国外从事音乐创作、教学和演出。

徐迟祭

在他女儿马瑞雪回忆她父亲最后日子的文章里说到一个晚上,马思聪听著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乐》。他忽然失声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让他哭一个够。后来,他含泪说:“这个世界很美,”他为什麼哭?他哭他内心的哀伤。他哭他离开了祖国大地,这么久了没能回去。但这个世界很美,很美。

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前副院长和我谈到他们在“文革”中的往事。这位前副院长在黯然伤神中,突然颜容扭曲,喘息地说道:“有人用有钉子的鞋子猛打马院长……怎麼打得下去!……”他说不下去了!

那年年底我回到国内,不久便听说我国已公开为思聪平反。不白之冤终于昭雪了。从此我就等他回国。1985年8月16日,他从美国寄我一封长信,其中讲到他“读了叶浅予文章,谢谢他的真情。那时代的人好像比较真情,『文革』把人弄坏了”。

看来我真不如浅予。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中浅予写道:“受过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著心侮辱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叶浅予说得又慷慨,又体贴。我们许多人却都没有说什麼,以帮助他解除那凝冻住他内心的深沉痛苦啊!

那封长信是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写给我的,他写到了南斯拉夫的钟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罗马的铁伏黎喷泉的音乐和瓦格纳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腊咖啡店。他还写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萨的斜塔。还有,如入仙境的瑞土雪山,以及大雪纷飞之下雪山餐厅里的丰盛午餐。还有他的那一别已半个世纪的巴黎,他写到巴黎他的母校国家音乐学院的陈旧的铁门。最后他到了伦敦,这次旅游快要结束了,他忽又悲从中来,说“盛衰转换,月圆月缺,周而复始,自是开地之轨道。”什么引起他的感慨万端?他为何要自苦了呢?想来是因为他能作欧游,还不能回国。他只在信尾说了,“待我从西双版纳出来,立刻跑新疆”。这却不是说他想去一次云南和新疆。不,他说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以云南民歌为主要旋律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六十号),等到他修改完工,从这曲中,从云南旋律中跑出来,便要立刻跑到新疆民歌为主要旋律的一部写新疆生活的大歌剧《热碧亚》(作品第六十—号)的创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虽然他正驰神於云南的热带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场上。

因为他不知道回来的话会怎么对待他。他也许是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还能回去吗?他童年时是一个固执的小孩,到了晚年他还是一个固执的老人。在“文革”中他有勇气出走,他无勇气回来。出走是不得已的事,在国外十九年是不得已的事,暂时不回来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远不会回来,更是不得已的事。这中间,恐怕只有叶浅予等少数人,只有少数亲友,给过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儿慰藉。

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他还有一点疑虑。还没有回来,等待着一个能够回来的时机,等待着他疑虑的被消除。不幸他没有能等到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但是他的灵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的结尾,是“得到了拯救”的。

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作文奠祭,其辞曰:逝者如斯,从兹离分。恨别经年,梦睹英灵。黄钟坠地,瓦釜雷鸣。美人离宫,骚客出境。梦思沸腾,莫此为甚。魂逐飞蓬,爱国有心。孀闺泪尽,永安幽冥。欢怨非贞,中和可径。幽幽琴声,一往情深。民族之音,冬夏常青。百世芳芬,千秋永恒。

2012年5月7日,汕尾市举办大型系列活动,纪念马思聪诞辰100周年,汕尾海陆丰人民的骄傲——马思聪

歌曲选

独唱歌曲:

思乡曲(一)…………………马思聪作词编曲 思乡曲(二)…………………马思聪作词编曲

自由的号声…………………金帆词 马思聪曲黄花岗纪念歌……………钟天心词 马思聪曲

武装保卫华南……………欧阳山词 马思聪曲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让我们………………………金帆词 马思聪曲 战士们!冲锋啊!………顾仲彝词 马思聪曲

中国的战士………………顾仲彝词 马思聪曲 用战争回答战争……………佚名词 马思聪曲

献金运动歌………………梁零孙词 马思聪曲游击队歌……………………先锋词 马思聪曲

中华的子孙…………………零零词 马思聪曲你是我的生命线…………陈祖胎词 马思聪曲

雨后………………………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海上………………………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菜子花儿黄………………青海民歌 马思聪编曲 人民的中国…………………克锋词 马思聪曲

乡 思……………………王健填词 马思聪曲 大海,我爱你………………杨兆民词 马思聪曲

祖国颂………………………王巍词 马思聪曲 战斗在祖国的海疆…………程冲词马 思聪曲

热碧亚之歌(一)…………马瑞雪词 马思聪曲 热碧亚之歌(二)………马瑞雪词 马思聪曲

热碧亚之歌(三)…………马瑞雪词 马思聪曲

礼魂之歌(话剧《屈原》插曲之一)………………………………………………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钓者之歌(话剧《屈原》插曲之一)………………………………………………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乌云散后(中日友谊之歌)…………………………………………………………郭沫若词 马思聪曲

合唱歌曲:

你睡啦,人民的歌手(星海纪念歌)………………………………………………岳庄词 马思聪曲

快乐的春天(《春天大合唱》之五)………………………………………………金帆词 马思聪曲

美丽的祖国(《祖国大合唱》之一)………………………………………………金帆词 马思聪曲

山歌(《淮河大合唱》之三)…………………………………………………………金帆词 马思聪曲

海鸥(《航海大合唱》之一)…………………………………………………………陈湘词 马思聪曲

农村的感伤(《民主大合唱》之三)…………………………………………端木蕻良词 马思聪曲

月亮(《亚美山歌》组曲之二)……………………………………………………………… 马思聪曲

我们的歌声飞向华沙………佟志贤词 马思聪曲 春 水………………………乔羽词 马思聪曲

战歌………………………梁宗岱词 马思聪曲 儿童节歌……………………宋军词 马思聪曲

农夫的苦恼………………孟根根词 马思聪曲 走向天安门………………贺敬之词 马思聪曲

家 乡……………………马瑞雪词 马思聪曲 十月礼赞……………………放平词 马思聪曲

注:此歌谱由邓惠珍提供。

亲人追忆

几十亲戚遭牵连入狱

尽管马思聪一直都有回国的心愿,但上世纪80年代末的几次邀请都没有促成他回国。“当时主要是考虑到国内还不够稳定,而且他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就一直搁置了。”马之庸说,“文革”期间的经历给马思聪带来巨大的创伤和阴影。

“文革”期间,马思聪不堪忍受折磨,在亲戚帮助下于1967年从香港奔赴美国。马思聪离国后,亲戚中几十人被牵连入狱,在上海生活的马思聪的二哥跳楼身亡。岳母、侄女和厨师相继被迫害致死。此事波及面之广,令马之庸至今谈起仍然愤慨。

“他走了后,兄弟姐妹都被隔离审查了。夫人王慕理一家更惨,哥哥弟弟都被抓去坐牢……”马之庸当年30多岁,在广播电台工作,不知情的她也遭到隔离审查,被调到麻袋场工作,直到1979年才调回原单位。而在那十多年间,她及国内的亲戚都和马思聪失去了联系,直到电视上播出马思聪获平反的新闻。

马之庸说,马思聪获得平反后,国内当时的音协主席和领导写信向他道贺,他在回信时说“我是收到信才知道自己有投敌叛国的罪名”,他在信中表示庆幸大家都还健在,并表示自己“适当的时候会回国”。1985年年初二,马思聪会见自己获得平反后、第一个前去采访他的中国大陆记者时,万分感慨地说:苏武牧羊19年啊!

可是,马思聪等待的回国“适当时候”并没有“出现”。在美国费城宾州医院的手术床上,中国一代音乐巨子马思聪,与世长辞。终年76岁。

侄女追忆 回国太心切魂断手术台

‘叛国投敌’罪名平反 重病思聪“归心似箭”

“文革中他被迫去了美国后,因为写了《我为什么离开中国》一书,被定下‘叛国投敌’罪名。书中称“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当然,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起来,全是微不足道的。‘文化大革命’在毁灭中国的知识分子。我和许多党内外多年以来虽然不是一直掌权但毕竟是起过很大作用的人的遭遇是一样的。夏秋所发生的事件,使我完全陷入了绝望,并迫使我和我的家属成了逃亡者,成了漂流四方的‘饥饿的幽灵’。如果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逃跑了……”

不过他看得开,没有怨天尤人,亦无记恨,因为他根本没时间去多想,他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创作着……”昨晚9时,一直在忙于14日马思聪各项纪念活动的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思聪侄女马之庸,抽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一谈起叔叔,马之庸充满了追思与崇敬。

马思聪

收到“平反”信才知背负“叛国”名 堂侄女、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之庸谈马思聪骨灰回国内幕

“现在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昨晚,马先生的堂侄女、马思聪研究会的副会长马之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国一直是马思聪的心愿,此次,年逾60的马如龙专门从美国护送父亲马思聪的骨灰回国,并将归葬于白云山麓,“这样可以让他与祖国的山水更加亲近。”

为乡民办小提琴独奏会

马之庸是马思聪的堂侄女,定居广州。这位70岁高龄的老人的客厅摆着一张马思聪拉小提琴的照片,她翻出马思聪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向我们逐一介绍:“这是他上世纪60年代在广州的照片、这是他们夫妇在美国的照片……”

马之庸说,马思聪在国内时一直致力于普及小提琴,提倡西洋乐器可以演奏出民族化的东西,为此,他不仅在大城市演出,还踏遍了新会、汕尾等广东小城。抗战时期香港沦陷时,马思聪带着夫人和学生回到家乡海丰,当时年仅8岁的马之庸经常可以听到马思聪应当地乡民要求而上演的“小提琴独奏会”。“他一直都坚持,通过民众检验的音乐才是好音乐。”

“他是很讲义气的人”

众所周知,在文革那段非常岁月里,“右派分子”被视为“毒瘤”,很多人为求自保都对之“退避三舍”。但是马思聪却从不怕和“右派”交朋友。马之庸回忆:当年马先生的第6妹夫马国亮被打成“右派”,躲在家里一直不出门。“马思聪似乎没有‘那根筋’,他经常到马国亮家里,热情洋溢地想和他一起创作协奏曲,马国亮哪有那个激情啊,每次都对他说:‘你回去吧,不要和我一起了,我现在是右派啊’,马思聪总大声地回一句:‘右派又怎么了!’又继续畅谈他的创作。”

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演奏家向泽湃,是跟随马思聪16年的入室弟子。马之庸说:“文革中,向泽湃的父亲也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身为‘右派’之子后,向泽湃就再也没去学校上课了。有一天,马思聪忍不住,亲自去他家里找他——‘你爸是右派又有什么关系?我一样教你!’发了一顿火后硬把向拉回学校……”

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马之庸说,“叔叔不善言辞,平时话不多,不过很幽默。”她给记者讲起了一个故事。马思聪被平反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给他打电话,告诉他这大喜事——罪名“叛国投敌”撤销!听到这,已是古稀之年的马思聪欣喜之余哈哈大笑,对子女们说:“真没想到我还得了个‘叛国投敌’这么了不起的称号,可惜,现在都没了我才知道啊。”

“他不仅幽默风趣、乐观豁达,而且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马之庸笑言,步入老年后的马思聪很少照镜子了,女儿问他为什么,他睁大眼睛很严肃地说,“敢照?一照镜子就觉得自己老了很多!我不要这样……”

冒险手术魂断医院

在马之庸的记忆里,马思聪一生都眷恋着祖国。1966年“不得已离开”后,他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未曾停止过,并将这些情愫寄寓在自己的作品中。在那首著名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马思聪将自己有家难归的悲凉心情,借用古诗名句演绎得分外真切。

1984年,国家公开为马思聪的所谓“叛国投敌”案平反。1985年的春节,当平反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时,马思聪欣喜不已,不断给国内的亲人挚友打电话,表达了自己的“归心似箭”。可是一直心脏不好的他,那时的病情已加重,难以经受旅途的辛劳。

马之庸告诉记者,马思聪患心脏病多年,此前一直以药物治疗,虽然保守但也稳妥。然而在1986年,马思聪却一改往常,坚持以手术治疗心脏病,因为他认为手术治疗能更快好起来,可以坐飞机了。

“他对手术很乐观,上手术台前也没有交代什么,没想到手术失败了,他在打麻醉针的时候就已经不行了……”提到这,马之庸动情地说,“他实在是太想回国了。”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杜甫人生经历过哪些时期?杜甫人生经历简介

    说起诗帝,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李杜诗篇万口传”,在这句话中的李杜分别讲的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和晚唐时期的诗圣杜甫,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便是用诗歌来描写历史的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最大详情>>

    绞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的奇葩大杀器,炮弹2人高

    德国超级大炮,因为这种火炮首次轰击了巴黎,后来人们就叫它“巴黎大炮”。“巴黎大炮”炮管长近37米,全重达750吨,倘若把它竖起来,足足有十几层楼高,能打120公里。1918年3月23日,超级大炮袭击巴黎。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则消息:“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美国坦克奥地利的装甲列车,将装详情>>

    光绪帝是慈禧的私生子 野史记载慈禧生了光绪

    光绪帝是慈禧的私生子,光绪皇帝是不幸的,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势的女人慈禧太后,而这个强势的女人最后也要来他的命,不过最近又有人说光绪是慈禧的私生子,这是真的吗,为何会有这种说法,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详情>>

    北宋全能“学霸”是谁?沈括作品简介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比较出名的一位科学家,在沈括之前的朝代或者是之后的朝代都出现过许多的科学家,在这些科学家中,沈括算是比较鹤立鸡群的,也就是说沈括是比较优秀和卓越的科学家之一。因为沈括几乎是一个全详情>>

    一组能勾起儿时农村回忆的老照片,不胜怀念

    这种大蚂蚱可以用来烤着吃,你的老家叫什么?忘记叫什么了,但是这种果实掉在地上特别招蚂蚁。小地瓜的味道还记得吗?黑豆豆。我们那叫野葡萄,我的最爱,常常是揪一大把然后一口捂进嘴里。槐花,最喜欢槐花汤的味道。榆钱儿,蒸窝窝吃,真是美味啊!洋姜,腌起来很好吃,小时候经常偷偷挖别人家的。吃过的菱角壳,在上面挖个洞,可以当哨子吹。甜甜根,嚼在嘴里甜丝丝的感觉,一般要在田详情>>

      人物解密野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