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民起义战争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败结束,前后历时25年,起义军席卷了现在的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江浙、福建、两广、两湖、陕西等12省,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唐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沉迷酒色娱乐,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致使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兴起,与朝庭长期争权斗争,整个社会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在浙东地区领导的农民起事,咸通九年(868年),庞勋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市)领导驻军起义,史称“庞勋起义”。这两次变乱虽然很快被唐王朝镇压下去了,但是开启更大规模起事的先声。宋祁《新唐书》总结教训:“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阶级矛盾不断恶化,唐朝末期。皇帝和官员荒淫纵侈腐朽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统治阶级及地主阶级的手中。
农民负担沉重,统治阶级的腐朽制度的改变,加之战争连年不断,大多数农民的居住地变成一片废墟,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即使战火没有危急的地方,由于统治阶级为了支持战争机器的运转,地方官员和地主阶级联合对农民的压榨,更加加深了农民的各种负担。
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只有纷纷起来反抗。
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反抗唐朝腐朽统治的农民大起义。
唐僖宗初年,政治腐败,科敛繁重,灾荒连年,黄河以南尤为严重,劳动人民无以为生,被迫揭竿而起。
乾符二年(875)初,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率数千人起义,自号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
次年,攻克曹州(今山东定陶西)、濮州(今山东甄城北),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起义,与王仙芝会合,数月之间发展为数万。
王、黄二人从事过贩卖私盐,对交通路线及唐军虚实较为熟悉。乾符三年,王、黄联军出山东,活跃于今河南、湖北、安徽等地。
唐朝镇压无效,转而诱降,王仙芝动摇,黄巢反对未遂,于是分道扬镳,黄返回山东。乾符五年(878),转战于南方的王仙芝为唐军所败,被杀。
尚让率余部与黄巢会合,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势力又见壮大。黄巢义军再度北上,然后转而强渡淮河、长江,突入江西,又经浙西进抵浙东,开山路700里进入福建,攻克福州。
又沿海岸南进,六年九月,攻占广州,并发布文告,痛斥宦官专权,纲纪败坏;下令禁止官吏殖财贪赃,并宣布即将北上攻打长安。
他的主张深受人民拥护,义军发展为数十万。黄巢率众取道桂林,乘大筏沿湘江进入湖南,又下江陵(今湖北江陵)。荆门受阻后,转而东向。
广明六年(880)重创唐军高骈部,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长江东岸)飞渡长江,以破竹之势又渡淮河,于十一月攻克东都洛阳。
沿途义军纪律严整,收众至数百万。于是义旗西指,攻破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天险。十二月,进占长安,僖宗出逃成都。十二月十三日,黄巢于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
宣布罢免唐三品以上高官,处死一批皇族、公卿和高官显贵,没收富豪财产。起义军由于长期大规模的流动作战,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进入长安后,又没有全力追歼残敌,使唐廷获得喘息之机,逐渐积蓄起反击力量,围困长安,并对大齐政权采取坚壁清野政策,使其陷入严重的缺粮困境。
义军将领朱温降唐,沙陀族李克用率军援唐,大大增强了唐反击的实力。黄巢被迫于中和三年(883)东撤,攻下蔡州(今河南汝南),又攻陈州(今河南淮阳),然300余日不下,义军损失严重。面对唐军增援,黄巢只好解围。中和四年(884),黄巢退至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兵败自杀(一说被杀),起义失败。
裘甫的浙东起义
唐后期朝廷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东南八道,这一地区的民众负担也就格外沉重,终于在浙东暴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
裘甫起事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十二月,裘甫在浙东率百余人起事,攻下象山(今浙江象山),进逼剡县(今浙江嵊县),明州(治所在今浙江鄞县)为之城门昼闭,浙东大震。浙东观察使郑祗德遣讨击副使刘勍、副将范居植领兵三百并会合台州军共同讨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正月,浙东军与裘甫在桐柏观前交战,范居植死,刘勍仅以身免。裘甫随后攻占剡县并开府库,募壮士,众至数千人,越州大恐。二月,郑祗德遣子将沈君纵、副将张公署、望海镇将李珪率新召募的500名士兵攻打裘甫。裘甫在剡西的三溪设下埋伏,大败官军,3员唐将皆战死。郑祗德在连败之后,急忙向朝廷告急,同时求救于邻道。浙西派牙将凌茂员率400人、宣歙派牙将白琮率300人赴援。但郑祗德将援军召入观察使 府中以自卫,而不出兵攻讨裘甫。裘甫连战连胜,声威大振,“于是山海诸盗及他道无赖亡命之徒,四面云集,众至三万,分为三十二队。群盗皆遥通书弊,求属麾下。(裘)甫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改元罗平,铸印曰天平。大聚资粮,购良工,治器械,声振中原。”裘甫分兵四出,攻克了唐兴、上虞、余姚、慈溪、奉化、宁海等地,并进围象山。
双方战略
面对浙东的这种形势,朝廷调任王式任浙东观察使,主持讨击裘甫事宜。懿宗问王式攻讨方略,王式分析了浙东起事给唐朝廷带来的危胁,他说:“兵多贼速破,其费省矣。若兵少不能胜贼,延引岁月,贼势益张,则江淮群盗将蜂起应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若阻绝不通,则上自九庙,下及十军,皆无以供给,其费岂可胜计哉。”王式的战略原则是要以重兵速战速决。
唐廷征发忠武、义成、淮南等诸道兵归王式指挥。裘甫虽四出攻掠,但并无明确的战略目标,当他们得知王式率大兵前来攻讨时,大将刘暀认为不能再盲目出击。他建议裘甫:“引兵取越州,凭城郭,据府卒,遣兵五千守西陵,循浙江筑垒以拒之,大集舟舰。得间则长驱进取浙西,过大江,掠扬州货财以自实;还,修石头城而守之,宣歙、江西 必有响应者。遣刘从简以万人循海而南,袭取福建。如此,则国家贡赋之地尽入于我矣。但恐子孙不能守耳,终吾身保无忧也”。
咸通六年(865年),唐懿宗派兵征南诏,下令在徐、泗地区(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募兵两千人,开庞勋起义军攻势图赴邕州,其中分出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期满后即调回原籍。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一再食言背约,戍兵在桂林防守六年,仍无还乡希望。戍兵苦于兵役,群情激愤,公推粮科判官庞勋为首起兵,哗变北还。庞勋率领数百人,历尽艰苦,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到达徐州。在徐州,树起农民起义的旗帜,后庞勋在安徽宿州战死牺牲,起义失败。
桂林戍卒的哗变引发的武装起义最终造成了数十万的死亡,财产损失更是难以计量。如果唐朝统治者多一点宽厚仁政的话,这是一次本来可以被避免掉的大起义。这一场浩劫给腐朽的外强中干的唐王朝以致命一击,同时,它又像黑暗之中的一盏明灯,继续鼓舞和照亮其他被压迫的穷苦人民起来斗争!
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在山东长垣聚众起义。起义军很快占领了长垣县城,第二年便攻克濮州、曹州。民众纷纷参与起义,军队人数发展到数万人。起义到了第三年,起义军在汝州大捷,後来唐朝招安,王仙芝两度动摇,第一次黄巢坚决反对,大骂仙芝「始吾与汝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汝独取官而去,使此五千余众何所归乎?」。黄巢率领二千人马向北进发,与王仙芝分战两地。仙芝转攻郢州时,唐朝招讨副都监杨复光再次诱降,仙芝遣尚君长、楚彦威等人洽降,中途为唐招讨使宋威所劫持,宋威贪功,妄报战胜,尚君长等人移送长安被杀,仙芝大怒,降敌之事再次未遂。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于黄梅大败被杀。
乾符二年(875年),黄巢响应王仙芝的起义,遂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起义。黄巢起义军避实就虚,避开藩镇力量强大的中原地区,向南方长驱直下,渡过长江,转战荆襄、皖南、浙东、福建,公元879年,黄巢起义军攻克南方重镇的广州,活捉节度使李迢,并控制了岭南的大部分地区。起义军发布公告:要率大军直捣长安,推翻唐朝的统治。十月,起义军从广州北上,公元880年渡过淮河,攻下洛阳;中和元年(881年),起义军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众迎接黄巢大军进城,一月十六日,在含元殿举行开国大典,建立了大齐政权,建元「金统」。
逃往四川的唐僖宗纠集各地的残馀势力,向起义军反扑,黄巢率军顽强抵抗,在关键时刻,大将朱温叛变降唐,起义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长安,转战山东泰山一带。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在莱芜虎狼谷与唐将时溥决战,兵败自刎。黄巢从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号「浪荡军」。昭宗天复初年,进攻湖南时,为湘阴土豪邓进思所伏杀。至此唐末农民战争结束。唐僖宗中和四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楼举行受俘仪式。武甯节度使时溥献上黄巢首级,另有黄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问“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上不复问,皆戮之于市。
唐末农民大起义历时9年,转战10余省,瓦解了唐王朝的黑暗统治,进一步摧垮了魏晋以来的腐朽的门阀士族势力。起义中,第一次以“平均”为口号,表明农民起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先后持续25年之久。特别是黄巢起义,历时十年,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是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战争。黄巢义军利用人民支持,地形熟悉的优势,运用避实击虚,即打即离的战术,实行流动作战,疲惫、消耗官军;攻战与攻心兼施,争取藩镇武装、孤立唐军主力;南征北战,给唐政权以致命打击,是有许多成功经验可总结。但在夺取长安之后,除恶不尽,军事停滞,孤城失援,内部分裂,在撤退中又胶着于坚城拚消耗,招致全军覆灭,教训亦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