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今晋城高平市)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名称
高平之战
地点
高平
时间
954年
参战方
北汉与后周
结果
后周大胜
主要角色

战役起因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

,周太祖郭威去世,他的养子柴荣(后改称郭荣)继位称帝,史称周世宗。建都太原的北汉主刘崇闻讯,十分高兴,他认为周有丧事,天子新立,无力征战,正是兴兵灭周的好时机。他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

二月,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到达晋阳(今太原),北汉主以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联合进逼泽、潞二州,后周泽潞节度使李筠穆令以两千步骑抵御联军,在太平驿(今襄垣西北)被打败。联军乘胜包围,除留少量部队围困潞州(今长治)外,大部队长驱南下泽州(今晋城),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周世宗教得到入犯警报,决定亲征抵抗,亲率周军北上太行,迎击契丹北汉联军。三月十日,周军从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周世宗令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超领精骑居中,与联军对峙,张永德领禁兵紧随世宗。而联军的部局是:北汉末刘崇居中军,将台设渠头村;大将张元徽领左军,将台居东,在高都镇东岭村;契丹杨衮领右军,将台居西,在巴公镇宫庄村。阵容严整,摆出决战的架势。

面对气势汹汹的入侵之敌,后周军队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在泽州(晋城)境内建立了保证军需供给的府库和后勤管理机构——管理院,分别位于今府城村和管院村。

参战规模

战役名称:高平之战。

交战双方: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交战时间:公元954年4月16日(后周显德元年三月十一日)。

交战结果:后周方大胜。

战役意义: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由弱转强的开端。

战役背景

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它最终以周世宗大获全胜而告终。

五代后汉的开国君主汉高祖刘知远死后,后汉隐帝即位。隐帝即位几年以后,对于几个执政的顾命大臣感到不满,皇帝的宠臣也乘机在隐帝面前进言,要诛杀这几个大臣。隐帝于是不顾太后的劝阻,在后汉乾祐三年,趁大臣朝见的机会,伏兵杀死了杨斌、史弘肇、王章。然后宣布这几个大臣意图谋反,又派使者率领人马搜捕几个大臣的亲戚朋友,进行屠杀。

郭威也是顾命大臣之一,当时任枢密使兼侍中,统帅大军坐镇邺都防御契丹。隐帝派人将郭威在大梁的家人全部杀死,连婴孩也不放过。又派密使向军中将领传旨,要他们诛杀郭威。但是消息走漏,郭威率领大军回师大梁,兴兵问罪。由于隐帝此事处置失当,使得大部分将领对郭威等人的遭遇都很同情,所以一路上的守将都望风迎降。郭威很顺利的挺进都大梁外围。隐帝再次不顾太后的劝阻,执意亲自统帅人马和郭威交战。结果前锋慕容彦超失利,大多数将领率领军队投降。隐帝仓皇逃走,路上被追兵杀死。国不可一日无主,太后及大臣商议打算立汉高祖的义子,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儿子,武宁节度使刘赟为皇帝。然后郭威起兵入都,弑君作乱,无论是有多大的委屈,这个罪名也无法洗脱了。郭威趁朝廷派他防御契丹的机会,在澶州上演了黄袍加身的闹剧,由部下拥戴他当了皇帝。而刘赟已经到达宋州,就被郭威的部将派人囚禁。郭威入大梁称帝,改国号为周,郭威就是后周的太祖皇帝。不久郭威在宋州将刘赟杀死。

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刘崇接到刘赟被杀的消息。即皇帝位于晋阳。仍用国号汉,也就是历史上的北汉。北汉皇帝一即位,立刻派使者向契丹称臣求援。后周广顺元年十月,契丹发兵五万和北汉联军南下,围攻晋州。后周守将顽强抵抗。年底,后周的援军逼近,契丹军先撤退,北汉军队撤退不及,遭到追击,损失很大。这一战,使得北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南下。

战争经过

一切准备停当后,周世宗率军进入泽州(晋城),受到将士们的热烈欢迎,以至他乘坐的车辇被围住,许多士兵要一睹皇帝风采,他便从车辇走下,和士兵见面,尔后上车,因而这会见之地后来被封称为下辇村、上辇村。三月十八日,周世宗在临泽村(纪念皇帝临泽州之意)检阅了自己的军队,讲了许多鼓舞士气的话,便率军北上,经上村、大车渠,与北汉契丹联军在巴公原相遇。三月十九日,双方发生激战。

战争开始时,后周旗开得胜,北汉兵受挫。但后周后续部队未以,以少击多,处于劣势。北汉主刘崇见周兵不多,骄矜轻敌。契丹杨衮观望周军阵势后对刘崇说: “强敌也,未可轻动。”刘崇不以为然,愤愤然说:“时不可失,请公勿言!”杨大怒而去年。刘崇命张元徽进攻后周右军,交战未几,周右军指挥樊爱能、何徽便败下阵来,仓皇逃跑,阵脚大乱,千余兵座降汉。

周世宗见情势危急,领亲兵冒箭石督战。宿卫将赵匡胤见此情景,站出来振臂高呼:“主上面临险境,我等当拼死一战!”又让禁兵将领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顿挫敌锋,加上周世宗亲临督战,士气大振,人人奋勇争先,局面很快转危为安。周世宗领兵冲进刘崇营帐,刘崇急令张元徽策马迎敌,突然马倒,后周兵涌上将其斩杀。北汉兵见主将阵亡,阵脚大乱。刘崇舞旗收兵,也阻止不住,大败。契丹杨衮怒刘崇不听劝告按兵不动,全军而还。而刘崇狼狈逃窜,次年,忧病而死。

战役过程

联军进攻

三年后,郭威死,其养子柴荣(实际上是郭威的侄子,柴荣是其妻子柴守玉的哥哥柴守礼的儿子)即位,就是周世宗。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北汉主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立刻请兵于契丹。契丹派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率领万余骑兵和北汉会师晋阳,北汉主亲自统帅三万人马,和契丹合兵南下。

二月,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到达晋阳(今太原),北汉主以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联合进逼泽、潞二州,后周泽潞节度使李筠穆令以两千步骑抵御联军,在太平驿(今襄垣西北)被打败。联军乘胜包围,除留少量部队围困潞州(今长治)外,大部队长驱南下泽州(今晋城),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周世宗教得到入犯警报,决定亲征抵抗,亲率周军北上太行,迎击契丹北汉联军。三月十日,周军从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周世宗令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超领精骑居中,与联军对峙,张永德领禁兵紧随世宗。而联军的部局是:北汉末刘崇居中军,将台设渠头村;大将张元徽领左军,将台居东,在高都镇东岭村;契丹杨衮领右军,将台居西,在巴公镇宫庄村。阵容严整,摆出决战的架势。

面对气势汹汹的入侵之敌,后周军队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在泽州(晋城)境内建立了保证军需供给的府库和后勤管理机构——管理院,分别位于今府城村和管院村。

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派部将穆令均率领两千人马迎击北汉军队,自己率领主力在后面扎营。北汉前锋都指挥使武宁节度使张元徽设下埋伏,自己佯败诱敌。结果穆令均中伏被杀,士卒折损了上千。李筠退回潞州,凭城固守。周世宗得到禀报,打算亲自出征。但是大臣们都认为皇帝刚刚即位,人心还未稳定,不宜亲征,应该派下面的将帅去抵御。但是周世宗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刘崇趁我国大丧来进攻,必轻视我年少没有经验,一定会亲自前来,想一举吞并我国,我不能不亲自出征。宰相冯道与周世宗反复争执。冯道认为:北汉主自晋州惨败以后,必不敢再亲自出征。周世宗以唐太宗自比,而冯道不以为然。

柴荣亲征

周世宗下定决心亲征,于是从京城开封统帅禁军出发。在途中,禁军控鹤都指挥使赵晁派人向周世宗进言,劝阻亲征。周世宗大怒,将赵晁囚禁在怀州。北汉主不知道周世宗敢亲自出征,他看潞州城坚固,一时难以攻取,就越过不攻,南下泽州,直取大梁。北汉兵的前锋与后周军在泽州(今晋城)的高平城以南相遇,被周军击退。周世宗怕北汉军撤退,加紧前进。北汉主在巴公原排开阵势准备迎击。自己亲自率领中军,张元徽率军在东,杨衮率契丹骑兵在西,军容极盛。后周军前锋前进过快,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的后军被落在后面。面对这种敌众我寡的局面,周军的将士难免怀有畏惧心理。而周世宗反而更加镇定,坚定可克敌的决心。他命令白重赞与侍卫马军都虞侯李重进统率左军在西,樊爱能、何徽统率右军在东,向训、史彦超率领精骑在中间列阵,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军护卫皇帝。周世宗自己也全身披挂,自己跨马到阵前督战,双方都严阵以待。

刘崇轻敌

北汉主看到后周人马不多,认为不用契丹的人马也可以击败周军,他对手下的将领说:“我用汉军就可以击败周军,哪用得着契丹人。今天不但要一举击败周国,还要让契丹人看看我们汉军的厉害。”北汉的将领们 也都表示同意。杨衮在阵前观察了后周军的阵势和军容,对北汉主说:“周军是强敌,不可贸然进攻。”北汉主不以为然的说:“机不可失,将军就不要再说了,且看我来破敌。”杨衮沉默了,他想我到看看你北汉怎么破敌。当时东北风很大,突然又转为南风。北汉副枢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监李义向北汉主进言,劝北汉主出击。枢密直学士王得中认为风势不利,不宜出击,北汉主不听,命东军先进攻,张元徽亲自率领千余精骑冲击后周的右军。后周的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本来就有怯战心理,交战不久,看到北汉军来势很猛,抵挡不住,就率领骑兵率先逃走。后周右军被击溃,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周世宗看到战事紧急,后周军濒临溃败的边缘,亲自率领左右的亲兵冒着矢石出阵督战。

后周血战

宋太祖赵匡胤当时还是后周禁军将领,他先招呼同伴向前冲锋,又请张永德率军从左翼出击,自己率军从右翼出击。张永德同意,两人各率领两千人马随周世宗出击。赵匡胤身先士卒,迎敌血战,主将奋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抵挡不住。内殿直马仁禹也激励同伴进击,他自己跃马猛射,连毙数十敌军,后周军的士气更加高涨。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也率领部下几百骑兵向前猛攻。北汉主知道周世宗亲自出战,命人嘉奖张元徽,催促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被后周军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北汉军大败。

北汉溃败

虽然北汉主亲自挥舞旗帜,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汉军的溃败。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汉主不听他的劝告,先率领契丹骑兵撤退了。从战场上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军刘词的前进。刘词不听,率军前进,在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当时北汉兵尚有兵万余人,隔山涧布阵,企图抵抗。后周军得到增援,又发起猛攻,北汉军崩溃了,王延嗣被杀,后周军一路追杀到泽州的高平城,北汉兵僵尸布满山谷,丢弃的军资器械到处都是,另有数千北汉兵投降。北汉主仅仅率领百余骑兵狼狈脱逃。高平大战,后周军取得全胜。

战争影响

高平大捷后,稍作休整,后周军队在泽州的巴公原(今晋城市郊北)的新龙山设宴庆功,将山脚下村命名为下元庆,并根据地势方位将周围三村分别称为上元庆、东元庆、西元庆。

周世宗为了总结治军经验,在巴公附近的西涧村讲治军有“四义”(爱护百姓讲礼义;扶危济贫重道义;军民互助讲仁义;一言九鼎重信义。)的道理,后人将此村改称四义村,因其分东西村,便分称东四义、西四义。

北汉军大败逃窜,后周军队乘胜追击,一直杀过高平城才鸣金收军。三月二十一日,后周军队休整军队,斩败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人,军威大振,以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士兵有升为军主、厢主者。

高平之战是历史上的有名战役。此后,周世宗选贤任能,南征北战,扫平割据,为以后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将樊爱能、何徽及其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名将校斩首,以整肃军纪。重赏高平大战中的功臣。张永德向周世宗推荐赵匡胤,极力称赞他的智勇。周世宗将赵匡胤提升为殿前散员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自高平一战,周世宗洞悉禁军的弊端和虚弱。于是着手整顿禁军,拣选精锐,淘汰老弱,招募天下的壮士,充实禁军。经过这次整顿,大大的提高了禁军的战斗力。

高平大战直接关系了后周的存亡兴衰。在右军已经被击溃的危机情况下,周世宗亲自出阵,极大的鼓舞了周军的士气,从而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战局。周世宗此举,胆识勇猛不亚于唐太宗。假若他不能果断的亲征, 或者在危急时刻先行逃跑,历史都将改写。

从高平一战后,周世宗提拔了一批有胆识的将领,整顿了禁军,励精图治,先后南下攻取了南唐的江北之地,北上征伐契丹,接连收复了几个州郡,增强了后周的国力,扩大了后周的国土。为以后宋的统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周世宗是五代中罕见的有作为的皇帝。就高平一战中的表现,就少有人及。可惜的是他在位时间太少,不然还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而宋太祖赵匡胤也因为高平大战中的出色表现而一举成为后周禁军中的高级将领。周世宗勤于政事,能驾驭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赵匡胤也一直忠心耿耿的为后周效力,屡建功勋。然后周世宗一死,赵匡胤就得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他和宋太宗赵光义凭着周世宗打下的基础,最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史料记载

丙申,晋王(周世宗)即皇帝位。 
  北汉主闻太祖(郭威)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兖将万馀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 
  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馀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筠,即李荣也,避上名改焉。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群臣皆曰:“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帝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冯道固争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帝不悦。惟王溥劝行,帝从之。 

北汉乘胜进逼潞州。丁丑,诏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引兵自磁州固镇出北汉军后,以镇宁节度使郭崇副之;又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引兵自晋州东出邀北汉军,以保义节度使韩通副之;又命马军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清淮节度使何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将兵先趣泽州,宣微使向训监之。重赞,宪州人也。 
  癸未,帝命冯道奉梓宫赴山陵,以郑仁诲为东京留守。 
  乙酉,帝发大梁。庚寅,至怀州。帝欲兼行速进,控鹤都指挥使真定赵晁私谓通事舍人郑好谦曰:“贼势方盛,宜持重以挫之。”好谦言于帝,帝怒曰:“汝安得此言!必为人所使,言其人则生,不然必死,”好谦以实对,帝命并晁械于州狱。壬辰,帝过泽州,宿于州东北。 
  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张元徽军其东,杨兖军其西,众颇严整。时河阳节度使刘词将后军未至,众心危惧,而帝志气益锐,命白重赞与侍卫马步都虞候李重进将左军居西,樊爱能、何徽将右军居东,向训、史彦超将精骑居中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将禁兵卫帝。帝介马自临陈督战。北汉主见周军少,悔召契丹,谓诸将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诸将皆以为然。杨兖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勍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兖默然不悦。时东北风方盛,俄而忽转南风,北汉副枢密使王延嗣使司天监李义白北汉主云:“时可战矣。”北汉主从之。枢密直学士王得中扣马谏曰:“义可斩也!风势如此,岂助我者邪!”北汉主曰:“吾计已决,老书生勿妄言,且斩汝!”麾东军先进,张元徽将千骑击周右军。 
  合战未几,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遁,右军溃。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赵匡胤)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从之,各将二千人进战。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内殿直夏津马仁瑀谓众曰:“使乘舆受敌,安用我辈!”跃马引弓大呼,连毙数十人,士气益振。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乂言于帝曰:“贼势极矣,将为我擒,愿陛下按辔勿动,徐观诸将破之。”即引数百骑进陷陈。 

北汉主知帝自临陈,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元徽,北汉之骁将也,北军由是夺气。时南风益盛,周兵争奋,北汉兵大败,北汉主自举赤帜以收兵,不能止。杨兖畏周兵之强,不敢救,且恨北汉主之语,全军而退。 
  樊爱能、何徽引数千骑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辎重,役徒惊走,失亡甚多。帝遣近臣及亲军校追谕止之,莫肯奉诏,使者或为军士所杀,扬言:“契丹大至,官军败绩,馀众已降虏矣。”刘词遇爱能等于涂,爱能等止之,词不从,引兵而北。时北汉主尚有馀众万馀人,阻涧而陈,薄暮,词至,复与诸军击之,北汉兵又败,杀王延嗣,追至高平,僵尸满山谷,委弃御特及辎重、器械、杂畜不可胜纪。是夕,帝宿于野次,得步兵之降敌者,皆杀之。樊爱能等闻周兵大捷,与士卒稍稍复还,有达曙不至者。甲午,休兵于高平,选北汉降卒数千人为效顺指挥,命前武胜行军司马唐景思将之,使戍淮上,馀二千馀人赐资装纵遣之。李谷为乱兵所迫,潜窜山谷,数日乃出。丁酉,帝至潞州。 

北汉主自高平被褐戴笠,乘契丹所赠黄骝,帅百馀骑由雕窠岭遁归,宵迷,俘村民为导,误之晋州,行百馀里,乃觉之,杀导者。昼夜北走,所至,得食未举箸,或传周兵至,辄苍黄而去。北汉主衰老力惫,仗于马上,昼夜驰骤,殆不能支,仅得入晋阳。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己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帝以何徽先守晋州有功,欲免之,既而以法不可废,遂并诛之,而给槥归葬。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庚子,赏高平之功,以李重进兼忠武节度使,向训兼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兼武信节度使,史彦超为镇国节度使。张永德盛称太祖皇帝之智勇,帝擢太祖皇帝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以马仁瑀为控鹤弓箭直指挥使,马全乂为散员指挥使。自馀将校迁拜者凡数十人,士卒有自行间擢主军厢者。释赵晁之囚。
  北汉主收散卒,缮甲兵,完城堑以备周。 


    人物解密野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