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秦始皇虽然死了,东巡队伍在离开沙丘之后,秦始皇乘坐的“辒辌车”上,和往常一样每天有人送来御膳,所有“百官奏事如故”,一切与都从前没有任何差别,除了赵高少数人之外,谁都以为秦始皇还一直活得好好的,谁都没有看到在“辒辌车”里面,还会出现各种与“死”有关的丧葬物品,更没有看到有万斤之重的棺木装进这“辒辌车”中。加上人们所熟知的铜车马坑所在的位置,在秦始皇陵封土的附近,在二号铜车上面有前室、后室,两侧又有窗户,秦俑馆就毫不迟疑地将它“定性”为秦始皇的陪葬品,是秦始皇生前使用的安车,是一直紧紧跟随着秦始皇的辒辌车,是运送秦始皇回到咸阳的灵柩用车。作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从来没有人好好地想一想,就这么一辆尺寸很小的铜车,生前是不是真能够让秦始皇在里面躺卧,死后是不是真能够让秦始皇的灵柩,穿过千山万水安然回到咸阳。
从这个角度看,将铜车马坑中的铜车,视为秦始皇安车、或者是辒辌车,视为秦始皇丧车的话,是一点依据都没有的,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可以肯定,和秦汉时期真正用于丧葬的辒辌车,作为秦始皇的安车、或者辒辌车,肯定是一种尺寸更大、设施更全、条件更为舒适的车。其实,王学理在《秦汉二号铜车马》一书中,所说的“秦陵二号铜车,其密闭性能良好,前窗可装可卸,侧窗滑动开合,车内的温度似有一套调节系统,车内宜温宜暖。整个车箱部分的设计,虽不是现代科学的空调设备,却有人为的调温考虑”的这番话,实在让人丈二摸不着头脑。从二号铜车上面,哪里有一点点温度调节系统的痕迹,哪里有一点点宜温宜暖的调温考虑。难道只要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发现任何一种文物,就能够不顾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去任意进行想象、臆断,说出很多离奇、离谱的话来,一辆车上有窗户,竟然与现代的空调系统都挂上了钩。
从秦俑馆正式发布的材料来看,二号铜车车轮之间的距离是101。5厘米,放大一倍之后,原型车的车轮之间的距离,就变成203厘米的尺寸了。这么大轮距的车辆,能够在秦代的各种道路上自由行驶吗?《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秦始皇东巡队伍返回咸阳时,河北的井陉,是唯一的东西通道。这被世人公认的井陉“秦皇古道”,又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呢?井陉古道上的一处关隘,是从一整块巨大的岩石中,以人工方式开凿出来的,至今在坚硬岩石上,留下了两条很深的车辙,这是秦始皇制定的“车同轨”法令,以统一的“六尺”轮距,整治全国道路的历史见证。这里的车辙宽度,只有140厘米,而且只能单向行驶,凡是在这条古道过往的车辆,车上的两个轮子,只能顺着车辙向前行走,一旦离开了车辙,那是寸步难行的。可以想见,轮距203厘米、甚至比203厘米还大的“安车”、或者“辒辌车”,是根本没有一点可能从这里通过的。
因为,两边隆起的坚硬岩石,已完全吞噬了车轮向外滑动的任何有效空间。不与140厘米车辙相吻合的任何车辆,就休想在这特定的车辙内行进。袁仲一说他没有看到过“不同轮距的车,不能在同一车辙内行驶”的史料记载。他认为:即使是203厘米轮距的车子,也完全能够在车辙只有140厘米的道路上安然行驶的。他没有看到“车同轨”的史料,也许是真实的,但他如果不知道有“闭门造车”这一个成语,那就说不过去了。宋代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在《中庸·或问》中,就强调“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观念,明代的何景明在《述归赋》之中,也说过“至其矩法,则闭户造车,出门合辙,不烦登途比试”这样的话。意思是,尽管关起门来制造车子,但都必须按照一定矩法尺寸,按照统一的车轮规格进行,都要和门外早就已经形成的车辙尺寸相吻合。如果制造出的车辆,与门外的车辙不同,那么这种车子在门外行走,肯定是要翻车的。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详情>>
亚美尼亚特种兵在武装部队情报局成立纪念仪式上,表演生吃活兔、头顶碎大石、刀扎肚皮、脚上点火……精彩与彪悍程度令人乍舌。相...详情>>
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详情>>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在当时的京城开封,许多国家公务员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娶小老婆和包“二奶”的国...详情>>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