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直播,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郑卫之音的历史起源是什么?郑卫之音故事简介

来源:讲历史2016-12-06 08:59:10责编:姜和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郑、卫都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周宣王的弟弟姬友于公元前806年封于郑地,为郑桓公,是郑国始建时代。郑地在今陕西省华县东。后东迁新郑(今属河南)。公元前375年为韩…
郑、卫都是春秋时代的诸侯国。周宣王的弟弟姬友于公元前806年封于郑地,为郑桓公,是郑国始建时代。郑地在今陕西省华县东。后东迁新郑(今属河南)。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为卫国。时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后来,卫国先后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野王(今河南沁阳),公元前209年为秦国所灭。

郑、卫之音,就是郑国、卫国流行的音乐。

《礼记·乐记》载:“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解答时,先讲古乐是以前圣人创造的定天下的音乐,听了这种音乐有助于修身齐家平天下。他认为当代新乐对修身不利。各国新乐也各有特点:“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子夏认为这四种音乐“害于德”,祭祀都不用这些音乐。郑音好滥,大概比较夸张。卫音趋数,趋是疾,数是促,大概卫音的节奏较快。郑、卫之音当时很有吸引力,流传很广,是新起的时髦乐曲,席卷天下,连魏文侯听了也感兴趣,乐此忘疲。

儒家对新出现的郑国、卫国的音乐持反对态度。《乐记》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这些音乐流行以后,社会秩序会出现混乱。儒家很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将音乐作为治理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礼并重,有时连称“礼乐”、“制礼作乐”。颜渊问为邦,孔子把对音乐的选择作为一项政治内容。孔子说:“郑声淫”,要“放郑声”。放,就是抛弃。由了儒家典籍《礼记·乐记》和《论语·卫灵公》有这些说法,后代儒家虽然不知道什么郑、卫之音,也没有聆听过,却常将自己反对的新出现的流行音乐称为“郑卫之音”;扩而言之,又把一些淫荡的文学作品也叫做郑卫之音。总之,在儒家辞典里,郑卫之音,是淫荡的音乐和文学作品的代名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说夏桀、殷纣骄溢妄行,胡作非为,其中有一条是“听郑卫之音”。实际上,郑、卫都是西周才分封的诸侯国,在夏、殷时代还没有郑、卫,也没有“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是春秋时代的新乐。由于董仲舒视郑卫之音是不好的,桀纣也是不好的君王,就硬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历史揭秘:三国中最争议的将领是谁?

三国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颇受争议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中最受争议的是谁?三国中,号称万人敌除关羽外,还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