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直播,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读《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魏延》一文存疑

来源:讲历史2016-08-27 15:01:00责编:鹅卵石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相关链接: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魏延 (点击阅读)首先,我也一直认为魏延谋反一案有着不可告人的惊天大秘密,这点跟闻所欲闻同学不谋而合。但我不太认可杨仪主动谋杀魏…

相关链接:谋杀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魏延 (点击阅读)

首先,我也一直认为魏延谋反一案有着不可告人的惊天大秘密,这点跟闻所欲闻同学不谋而合。但我不太认可杨仪主动谋杀魏延这个观点,原因有三:

1、事件牵扯人员太广,纸包不住火,杨仪罩不住这件事。

2、杨仪一介文官,不懂军事,无法短时间内笼络各部将军同谋并欺君。

3、个人感觉……

不过我严重同意闻所欲闻同学的几大观点:

1、魏延没有烧绝阁道;

2、魏杨双方在全军退到南谷口附近,也就是摆脱魏军追击以后发生的冲突。而不是魏延单方面先撤;

3、王平是杨仪的帮凶之一;

4、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并没有达到交恶的地步;

5、对待史书“曲笔”的解读。

与此同时,针对闻所欲闻同学文章中的几个观点,我也要提出质疑和不同意见。

1、魏延谋反一案如果说是杨仪一手策划,那么北伐军中其他将领在此案调查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他们是跟着大军一起回撤的,甚至应该都参与到魏杨二人的冲突当中,如果当时可以被杨仪蒙蔽一时,但事后必定有人能够看出端倪。可是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由此可见不是没人知道真相,而是魏延一方并非完全没有责任,所以无法得到别人有力的辩护。

2、杨仪编造魏延先撤,然后烧绝阁道以便于杨仪军被司马懿全歼的故事。这个报告不但被蒋琬等人认可,而且一力担保。我认为缺乏可信度并非常可疑。蒋琬是诸葛亮钦点的政治接班人,如果这点眼力都没有的话诸葛亮的眼光未免太差了。可疑点有三:A。 魏延若要联合魏军消灭杨仪,那么有必要撤回来烧阁道,然后回头再打吗?似乎传出诸葛亮的死讯,然后与魏军里应外合就地打杨仪措手不及,这样更稳妥也更方便快捷吧。蒋琬等人如果能够想到包括这点以及事件中存在的其他可能性,未必就会死保杨仪,除非蒋琬等人已经拿到确凿证据,或有其他企图,否则怎么可能一力担保?那不是把自己跟杨仪绑在一起了?一损俱损的事对身为事外人的蒋琬等人来说投入太大,况且并不稳妥,这不是蒋琬等政治家可能会做出的行为。所以不是杨仪编故事的能力强,而是还有其他原因导致蒋琬等人一切了然于胸,在没有到达事发地点进行仔细调查的情况下就草率撤回,然后集体担保杨仪。

3、杨仪的发牢骚是在反悔当初没有投奔魏国吗?原话是“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首先,魏国的国号虽然是魏,但执政者却姓曹,杨仪说“我如果投靠姓魏的……”,这似乎并不是在说要投靠魏国,“就”的意思也不是投降、投靠,应该可以理解成迁就、退让。那么这个让杨仪后悔没有迁就的魏姓人就应该是魏延。所以杨仪的牢骚话未必一定要理解成去投降魏国,就像闻所欲闻同学说的那样,诸葛亮去世前后,蜀军及杨仪本人都没有丝毫要投敌的迹象,而且他那句“吾若举军以就魏氏”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更应该是一个人,而非一个国家。

4、《魏略》的记述不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裴松之注引的《魏略》记载“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众所周知,魏杨在与杨仪的冲突中向来都是强硬的一方,况且魏延本人也很骄傲、目中无人,在诸葛亮尚在时尚且不让杨仪半分,怎么诸葛亮去世自己统领全军了反倒从猫立刻变成了耗子?杨仪说他造反,他说也不说,打也不打,就会跑?北伐军中能够猜到的只有王平与杨仪关系密切,马岱也可能是同伙。但其他人怎么可能被杨仪一句话就笼络?姜维、高翔、吴壹等带兵的重将难道不知道魏杨二人不和?想都不想就肯定不是两个人又在互相拆台?将心比心,这趟浑水不经过仔细考虑是不可能轻易搅进去的,事关谋反,一旦掺和进去又弄错了,不是谋反就是诬陷,可不是从前他们俩人斗嘴那么简单了。

以上四点是我个人对闻所欲闻同学的疑问,当然我自己对魏延谋反一案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去说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是觉得并不那么简单。

但是经过闻所欲闻同学的提醒,我倒是一点自己的看法:

蒋琬、费祎在事件中极度可疑!

——费祎在魏杨二人中的斡旋非常可疑;

蒋琬对冲突的调查态度非常可疑;

二人对杨仪的担保非常可疑;

事后二人大权的独揽更加可疑。

费祎报告杨仪诽谤朝廷更加可疑。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吴禄贞一生是怎样的?吴禄贞一生都做过哪些事?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