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直播,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九一八'耻辱的根源:东北军迅速蜕变张家军

来源:讲历史2015-10-11 08:00:03责编:桂婷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我们知道,九一八事变是在日本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的策划下发动的。两万日本关东军将三十万中国东北军“包了饺子”,七个小时,东北军大营遂告失手。东北军战斗力之弱,令…
我们知道,九一八事变是在日本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的策划下发动的。两万日本关东军将三十万中国东北军“包了饺子”,七个小时,东北军大营遂告失手。东北军战斗力之弱,令人瞠目。
而对手早就看出了东北军骨子里的孱弱,所以才敢以小博大,蛇吞象。当初,石原敢于策动九一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不起中国东北军,尤其对其统帅张学良不以为然。
据史料记载,在九一八事变打响之前,很多人并不看好日本。因为力量对比悬殊。当时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只有10600人,而张学良手下的东北军则是448000人,拥有大量的捷克制机关枪和迫击炮,空军有60多架飞机,无论兵力还是火力上都构成对关东军的绝对优势。面对强大的中国东北军,甚至连日本国内许多人都嘲笑关东军的军刀不过是竹刀。石原莞尔对此不屑一顾:“对付张学良用竹刀就足够了。战争一旦打响,不要两天我就可以占领奉天!”
那么,东北军及少帅张学良为什么让日本人看不起呢?
石原自有他的依据。1929年7月,为收回“中东铁路管理权”,东北军和苏联军队爆发了一场长达五个月的军事冲突。东北军以多打少,却溃不成军。其战斗力和精神力涣散暴露无疑,而在这场战争中,主帅张学良竟连一次前线都敢没去过。
张学良,字汉卿,汉族,辽宁鞍山人。东北王张作霖之子。“学良”和“汉卿”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名字。尤其是“汉卿”,与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同名,又与“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汗青”谐音。张作霖虽然是土匪出身,但抱负很大。他给儿子起这个名,意在令其做“汉家骄子”,青史留名的人物,寄望不小。但继承父亲东北王大位之后,他也没“汉卿”,而是留下一堆风流韵事,以及瘾君子的传奇,最后在历史耻辱柱上留下重重一记国耻。
“九一八”耻辱的根源:东北军迅速蜕变张家军
在提及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创下的这段耻辱史时,有史作者言,如果张作霖在,局面不会如此。他们认为张作霖不怕日本人,而是日本人怕张作霖。若张作霖守东北,东北不会丢。
我却以为,这也未免属于“精神胜利法”的内容。怕不怕不由表面的态度说话,而是应该用行动证实。
虽然作为中国军政府枭雄,曾当过中国一任“大总统”的张作霖,不是当傀儡的性格,具有桀骜不驯的“铁血”作风,但是在日本人面前,他充其量只能阳奉阴违、借力发力,从不敢直面抗衡。本来,他的实力就是日本培植起来的。北洋三系中,奉系最亲日,张作霖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代理人,几乎是公认的。所以,当老张不听日本的使唤时,就被关东军迅速干掉。日本人认为,张作霖是他们养大的狼。干掉他,是因为这匹狼的利用价值已经不大,东北早晚归于国民政府,与其等着北南合流,不如先除掉日本征服中国东北的一个绊脚石。
其实,回顾这段历史,不得不说日本人此前有点高看了张家军。事实证明,不仅老张反不了日本人,老张的儿子小张比老子更怕日本人,九一八事变,30万东北军对2万日本关东军,结果让人家如探囊取物。依此战法,再退一步说话,即便张作霖活着,他敢不敢打是一回事,其战斗力能不能打得过是另外一回事。
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以多败少,不战而降者甚多,使北方汉民族人再次蒙难,再度蒙羞。“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九一八之后的中国南方战场上,不少老兵唱着这首歌,一打听,大多是那时奉命不抵抗的“东北逃兵”,退至南方抗敌。他们思念故乡故土,盼望有朝一日打回老家去。南方将士闻听此曲,亦深感悲凉,对北人同胞颇多悲悯之情。“南方死战,北人不战”的历史在中国频频上演。民国时期的北人,又一次上演了蒙羞事件。但是,这北人之羞,难道是兵卒之过吗?
对于屡遭外敌屠杀与侮辱的民族而言,反复使用的手段往往是谴责。然而就“九一八”而言,即便是谴责,最无耻的首先不是野蛮的侵略者,而是不敢战斗的政府和军队。毋庸置疑,“九一八”的最大耻辱源在于“有汉血无汉魂”的汉儿——东北军变成了张家军,这支家丁部队的统帅将“保存家族实力”高悬于“民族大义”之上。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吴禄贞一生是怎样的?吴禄贞一生都做过哪些事?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