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经过数次挫折,终于拥有了兖州。正是从兖州根据地,曹操的势力开始崛起,以至后来得以奉天子令诸侯,纵横中原,扫荡群雄,最终一统北方,奠定了魏晋时代的基础。
早年,因曹操积极起兵反董,故而曹操及其宗室成为了由董卓把持的东汉朝庭的打击对象。曹操的父亲曹嵩,不愿随军,便来到徐州的琅琊郡(今位于山东临沂)避难。曹操领有兖州时,正值群雄割据;同时,形成了以袁绍、曹操、刘表为一方,以袁术、公孙瓒、陶谦为另一方的两大军事同盟,不断发生冲突与战争。这期间,曹操考虑到与徐州陶谦的敌对关系,一直打算将正在琅琊避难的曹嵩接到兖州,并派遣泰山郡的郡守应劭接应。
但就在曹嵩率子、妾离开琅邪,行至琅邪郡与泰山郡两郡交界时,遭到徐州军队追杀,全体遇难。
该事件有两个疑点:
1、谁是谋害曹嵩的元凶?
这个问题原本极为清楚,谋杀曹嵩的元凶只能是陶谦。可是,也有一种“谋杀曹嵩只是陶谦部下行为,陶谦本人并不知情”的说法流传了下来。而以反曹为政治倾向的小说《三国演义》就是采用了这个传说,使该说法影响很大。
2、谋杀曹嵩的时间,究竟是在曹操两攻徐州之前,还是两攻徐州之间?
一般认为,曹嵩被害后,曹操立即接连发动了两次对徐州的惩罚战。但也有个不太常见的说法,认为曹嵩是在曹操第一攻徐之后遇害的。这两种说法,涉及曹操进攻徐州在道义上是否合理的问题。如果曹操是在其父遇害后两次进攻徐州,则享有道义上的正义性;如果曹操进攻徐州在先而陶谦害操父于后,则曹操进攻徐州就不再享有道义上的“正义性”。
在上述两个问题上,现有的史料之间存在矛盾,需要辩析一下。
本人的结论:第一、陶谦是谋杀曹嵩的元凶;第二、曹嵩遇害发生在曹操两攻徐州之前。
本文讨论第一个问题,即:陶谦是谋杀曹嵩的元凶。
对于谋杀曹嵩的元凶,有如下几种史料:
《三国志·武帝纪》: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
《后汉书·应劭传》:兴平元年,前大尉曹嵩及子德从琅邪入太山,劭遣兵迎之,未到,而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后汉书·曹腾传》:及子操起兵,不肯相随,乃与少子疾避乱琅邪,为徐州刺史陶谦所杀。
《世语》: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
上述史料指出,曹嵩之被杀,乃由陶谦指使部将所为,谋杀曹嵩的元凶是陶谦,所叙事实清楚,没有疑点。
但是,奇怪的是,另外有两种史料,对此却又有不同的说法。
《吴书》: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
《后汉书·陶谦传》:初,曹操父嵩避难琅邪,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遂袭杀之。
此两种史料,《吴书》认为张闿擅杀曹嵩、陶谦本人并不知情;而《后汉书·陶谦传》则认为是士卒贪财,袭杀了曹嵩,暗示陶谦并不知情。
分析一下上述两类史料,则《吴书》及《后汉书·陶谦传》之不实,较为明显。
1、《吴书》亲陶谦的立场极为明显,有刻意为“陶谦谋害曹嵩”开脱之嫌疑。
二十四史的《三国志》、《后汉书》中,陈寿和范晔都为陶谦作了传记,两本传记内容基本相同,而且也都对陶谦治理徐州持批评态度:
《三国志·陶谦传》: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四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杀宣,并其众。
《后汉书·陶谦传》:谦信用非所,刑政不理。别驾从事赵昱,知名士也,而以忠直见簄,出为广陵太守。曹宏等谗慝小人,谦甚亲任之,良善多被其害。由斯渐乱。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始与合从,后遂杀之而并其觽。
在陈寿、范晔的史笔下,陶谦“信用非所”,“刑政不理”,“背道任情”,还颇有点阴险狡诈。在本传中对传主直接使用大量的批评语言,可知,史书作者对陶谦这个人物是持否定态度的。
而韦昭所著《吴书》笔下的陶谦又是什么形象呢?转引《三国志》裴松之注中的一些文字:
——谦性刚直,有大节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详情>>
亚美尼亚特种兵在武装部队情报局成立纪念仪式上,表演生吃活兔、头顶碎大石、刀扎肚皮、脚上点火……精彩与彪悍程度令人乍舌。相...详情>>
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详情>>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在当时的京城开封,许多国家公务员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娶小老婆和包“二奶”的国...详情>>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