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三国志》及《三国演义》所述,诸葛亮出山时,曹操已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绍等,“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实际上当时的天下已成为“一霸数雄”:“一霸”自然是已完全占据中原要地、并控制了朝廷的曹操,数雄有实力较为强大、“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孤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的刘备,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凉州马腾和汉中张鲁。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诸葛亮“三分天下”时,对刘表的点评是拥有“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用武之地”但却“不能守”,对刘璋的点评是“暗弱”、占据“沃野千里,天府之国”的“险塞”益州、“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从这些贬损的言谈中不难看出,诸葛亮断不会瞧得起他们。而对于偏居凉州的马腾和具有一定宗教性质的汉中张鲁,诸葛亮在“三分天下”论及“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时根本就没有提到,可以看出二者更难人其法眼。而对于曹操和孙权则给了较高的评价,认为曹操在北方占天时,孙权在南方占地利,都具备了成就霸业的一定基础,显然也具备了让诸葛亮成为新一代“管仲、乐毅”的可能性,是诸葛亮心目中无可争议的出山相助的理想候选人。
 
 先假设诸葛亮出山相助曹操。这又有两种可能,一是曹操基本上不重用他。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极大,毕竟曹及夏侯两家(曹操实为夏侯家之后)叶繁枝茂、人才鼎盛,如夏侯悼、夏侯渊、曹仁、曹洪等,虽多为武将,但其地位却远在其他人之上。举个简单例子,曹操也如刘备般委任五虎将,委任的是张辽、张邻、徐晃、乐进、于禁,曹氏与夏侯氏无一人人选。这并不是说其族人无人够格,而是一来无需用此招拉拢,二来更主要的是他们地位本就在其他人之上,果真任命为“五虎将”,实际上并不能起到褒奖的作用,反而会让他们有受了侮辱的感觉。再者曹操属下的文官如荀或、荀攸、贾诩、程昱、刘晔、钟繇、陈群等人(郭嘉其时已死)均为济世之奇才,追随曹操时日已久,且均立下过大小功劳,诸葛亮如希望像在刘备那里一举居于他们之上绝无可能,甚至连得到表现机会的希望都会相当渺茫,更别说立下旷世奇功了。
更何况如果当时诸葛亮追随了曹操,刘备无诸葛亮相助,恐个白会被就此灭掉
而孙权在周瑜的指挥下即使胜了赤壁之战,在曹操无须分心他顾的情况下,恐怕也难支持许久,天下一统指日可待,诸葛亮实难得到成为“管仲、乐毅”的机会。二是曹操也如刘备般重用诸葛亮。倘若真是如此,那恐咱曹操就不会出现赤壁之败了,而南方很有可能就此被征服,天下迅速归人曹操之手。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抱负恐难得到充分的施展。而作为一名忠诚度未经充分考验但能力超群的“新兵”,被“卸磨杀驴”的可能性倒是更大,更不要说成为“管仲、乐毅”了。如此看来,诸葛亮出山相助曹操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再讨论诸葛亮辅佐孙权的可能性。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三分天下”时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这种评价是比较高的,说明在诸葛亮看来,孙权既得民心,又能拉拢和善用人才。
 
 因诸葛亮兄长诸葛瑾在东吴效力,诸葛亮对孙权的评价应会全面客观,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所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绒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而周瑜则更是孙权敢于使用人才的典范,24岁已得“周郎”美称的周瑜在孙策去世、孙权接权时年仅26岁,便与张昭“共掌众事”。这对于年少周瑜6岁的诸葛亮来说,会有相当大的正面影响。而且孙权用人向来敢于委以重任,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对前后四任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使用莫不如此,这种做法甚合诸葛亮的心意。而此时孙权在与曹操的实力对比中不占任何上风,而扶持相对弱者最终打败强者似更能体现其价值。诸葛亮选择投靠孙权的唯一障碍便是周瑜,周瑜的才干与其相差不多,且与孙权之兄孙策均为桥太公(又为乔太公)之婿,并已居高位,诸葛亮如选择在周瑜仍在时出山则必会居其下,而难以发挥管仲般的作用。
那么诸葛亮如果选择投靠孙权,则必会在周瑜去世之后。虽然二人年纪相差不大,但因周瑜气量狭窄,世人皆认为其阳寿不会很长,这种等待或许不用太久。从以上分析可以大胆猜测,诸葛亮出山相助的首选对象应是孙权,他等待的只是时机而已。
但就在诸葛亮耐心等待出山时机的节骨眼上,刘备出现了,诸葛亮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最终选择了刘备。屡战屡败的刘备经过司马徽、徐庶的数次推荐,三顾茅庐诚邀诸葛亮出山,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方表态“愿效犬马之劳”,并送—亡极有可能准备送给孙权的大礼——夺取荆、益二州的计策。
 
 在选择刘备之前,诸葛亮应会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刘备的出身问题。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乃当世皇叔,这给刘备挣了不少印象分,也方便为以后诸葛亮讨伐曹操等寻找名正言顺的借口。二是刘备的根据地问题。其时刘备仅占据新野小城,容身尚且困难,更遑论与强大的曹操抗衡了。在这一方面,诸葛亮提前做好了功课,在他的设想中乘曹、孙争斗之际夺取荆、益二州并非难事。三是刘备定能给他提供尽其能的平台。当时的刘备,手下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文有孙乾、糜竺、简雍等“白面书生”。但如“水镜先生”司马徽所言,孙、糜、简等辈“非经纶济世之才”,关、张、赵“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诸葛亮恰好能够填补这一空缺,而刘备也心甘情愿让他担任仅位居其下的军师一职,这就给诸葛亮提供了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对于为何最终追随了刘备,诸葛亮在临走前对其弟诸葛均的嘱咐中可以看出端倪:“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三顾之恩”自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以上几点考虑也不容忽视。
如无刘备“三顾之恩”,诸葛亮是否还会选择刘备,那就不得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