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结交男朋友苗语称“讲链讲规”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译就是“放鹰放鹞”和“采果摘籽”。小伙子结交姑娘叫“帮链帮规”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译就是“打鹰打鹞”和“攀花摘卉”。湘西苗族青年详情>>
1毙苑直鸾忌区别男女,在中国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需求。似乎男女不分,一切行为方式都将失去依据,所谓“阴阳不分世理乱”。阴阳可指男女。阳代表男性,阴代表女性。对于两性人,俗称“二尾(yi)子”、“阴阳详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详情>>
嘎哈,苗族弓拉弦鸣乐器。苗语“嘎”是乐器的总称,“哈”为瓢,意即瓢形的乐器。故又称瓢琴、古瓢琴。曾译作果哈。又因奏前需用唾液润湿棕丝弓毛而称口水琴。形制古朴,主要用于民间歌曲和舞蹈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详情>>
藏族的游艺活动也非常丰富,尤其是藏族赛马会,更是流行於广大藏族地区的一种体育盛会。赛牦牛飞马拾哈达马上杂技摔跤马上射击等,是较受欢迎的传统体育项目。 赛牦牛是藏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由经验丰富的牧民驾驭性详情>>
王国维,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详情>>
烈士陵园位于乌兰浩特市森林公园内。原址位于乌兰浩特市火车站东侧150米处。该陵园是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在乌兰浩特地区的烈士特别是乌兰浩特籍的烈士而建的。陵园于1948年开始建设,1949年10月1详情>>
自从蒙古族脱离了母系制的氏族公社,家庭便产生了。它是用平行的夫妻关系与垂直的亲子关系结构而成的。 奴隶社会刚建立时,家庭的观念自然也只是在形成中。成吉思汗上十一世祖朵奔篾儿干用一只鹿后腿就可以换来马阿详情>>
铛铛,又称铛子。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历史悠久,建于唐代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上,已有敲击铛铛的伎乐木刻飞天。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详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正北方,有一块神奇辽阔的土地,其形状就象昂首飞奔的骏马,那就是伟大祖国的一块宝地——内蒙古自治区 走向开放的内蒙古,有着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概括地讲,具有三大优势区位优势内详情>>
银川地方风味小吃,特点是香酥脆嫩。制法:先把煮熟的母鸡去骨不去皮,将鸡肉撕成长条形,拌以盐、香油、味精,另用3个蛋清,加淀粉、白面各半,搅匀;将泡沫糊的一半倒人抹有清油的平盘中,然后投入鸡肉条,用剩余详情>>
在少数民族的人生中,总是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母亲给他们唱娓娓动听的民歌,父亲给他们讲绘声绘色的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是哺育作家的保姆。” 传说故事是呼伦贝尔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详情>>
藏族,有人口459333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详情>>
“藏戏”,藏语叫“拉姆”(意为仙女)。据传,藏戏最早是由七姊妹首先表演的,剧目又多是佛经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故名为“拉姆”。它是戏剧、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表演艺术。在表演上重视唱、韵、白、舞、技、表六详情>>
侗寨鼓楼,外形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条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详情>>
唐朝末期,黄巢带领起义军北上,攻打浑城。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详情>>
大方漆器:始于明朝洪武年间,为中国五大名漆器之一,清初大方有漆城之称,如今故宫博物院中贵州皮胎漆葫芦,就是明代大方漆器贡品。1947年大方漆器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银质奖章”,为“贵州三宝”之一。详情>>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藏区是颇为神秘的。这里气候特殊,风光奇美,风俗独特,格外神秘。在众多的神秘之中,尤以藏区丧葬方式——天葬为甚。1996年5月,我有幸在西藏林芝地区目睹并拍摄了天葬这一独特葬法的全详情>>
好来宝:蒙古语译音,蒙古族曲艺之一,用蒙古语说唱。好来宝的篇幅长短不同,短的,三五分钟即表演完毕。长的,则能表演几个晚上。其题材多样,除一般的儿女风情、世态变化和知识性的内容外,还有许多民间长篇故事以详情>>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详详情>>
中国佛教中□嘛教的寺院。分布在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南部、四川和云南西北部,以及北京、山西、河北(承德)等地。□嘛教形成于8~10世纪,在元代成为藏族地区的主要宗教。□嘛即藏语高僧的音译。元世祖忽必详情>>
引磬,又称击子,《清朝续文献通考》中称云磬。藏、蒙古、纳西、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佛教寺院,尤以西藏、内蒙古、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等省区盛行。 磬体用铜铸成,呈仰钵体,与铁磬或碰铃相似,磬详情>>
白·达瓦(1946—1995),马头琴演奏家,国家二级演奏员。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人。1962年考入内蒙古艺术学校,师从色拉西学习马头琴。毕业后分配到内蒙古民族剧团,任独奏演员。他熟练地掌握了科详情>>
水盏,因盏中盛水而得名。古称缶、铜瓯、响盏。满、蒙古、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满族称铜盏,汉族又称缶碗。流行于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南、贵州、福建等省区。 历史悠久,源于击缶,历代均有记载。远在三千年前的详情>>
鼻烟壶装是鼻烟的用具。藏族的鼻烟壶小巧精致。做工细致,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大多用牛羊犄角制成。具体做法是,截取一段牛羊犄角掏空,泡在水中,软化后压成扁形晾干,然后用木片将满截面堵上,一侧堵死,另一侧可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