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直播,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扬州学派的特点在哪里?扬州学派简介

来源:讲历史2016-10-18 14:45:45责编:谢荣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继吴、皖两派之后从事纯汉学研究的又一个地域性学派,因其学派主要成员都系扬州府籍而得名。其空间涵盖面包括乾嘉时期扬州府所辖各州县学者,但当时著名…

扬州学派是乾嘉之际继吴、皖两派之后从事纯汉学研究的又一个地域性学派,因其学派主要成员都系扬州府籍而得名。其空间涵盖面包括乾嘉时期扬州府所辖各州县学者,但当时著名学者都出在扬州府治所在的甘泉和江都二县,及其北边的高邮州、宝应县、以及南边的仪征县。

作为学派,扬州学派的得名较晚。章太炎在讨论清代学术时,只提吴、皖两派,而扬州学者分别于两派之中。如焦循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入皖派,而汪中、李忄享等则归吴派,民国初年,尹炎武在《刘师培外传》中认为“扬州学派子乾隆中叶,任、顾、贾、汪、王开之、焦、阮、钟、李、汪、黄继之、凌曙、刘文琪后起,而刘出于凌,师培晚出,席三世经传之业,门风之盛,与吴中三惠九钱相望,而渊综广博实有吴皖两派之长,著述之盛,并世所罕见也”。现代学者张舜徽在五十年代末撰写了《清代扬州学记》,对扬州学派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阐释,对清代扬州籍学者,从清初的王懋竑、朱泽云,到清末民初的刘师培等人,简要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治学方法。这才引起了清学史研究者的重视。

就扬州学派的学术宗旨和治学风格而论,它是由吴、皖两派分化演进出来的。如扬州学派的主要代表王念孙,少时即师从皖派戴震学习经义,接受文字、音韵、训诂的训练,树立了治“许郑之学”,考文字、辨音声的志向。焦循是扬州学派中的顶尖人物,他在叙述自己的学术思想渊源时,公开以私淑戴震自任,他的《申戴篇》集中体现了他对戴震学术思想真谛的理解。汪中声称“古学大兴,元和惠氏、休宁戴氏,咸为学者所宗”,他的学术研究兼及吴、皖两派之长,又独具自己的学术风格。阮元学术不仅受到焦循的影响,而且他的一系列学术主张基本上与戴学一脉相承。综上所述,扬州学派学术渊源,确切地说更多是皖派戴震的学术思想。

清代乾嘉之际,扬州是江南最为繁华的商业城市,这里是清朝政府的盐务重心,漕运要津。畸型的盐业垄断政策,使这里成为清朝政府的财源和包税盐商的利薮。而地处南北交通运输命脉的运河中段的起点,又使这里成为南来北往的商人、士人和官员等的必驻都会。但它又不是两江总督或江苏巡抚的驻地,较诸南京、苏州受政府和地区军事化的政治控制相对较弱。因而由经济繁荣带来了文化繁荣。一时著名学者如戴震、惠栋都聚会于扬州,切磋研讨,著述讲学。另一方面,各级儒学和书院又是封建社会培养人才、发展学术文化的重要渠道,扬州的地方官与鹾政、转运重视府学和书院的设立,其中安定书院和梅花书院影响最大,任大椿、李惇、段玉裁、王念孙、汪中、刘台拱、洪亮吉、孙星衍等,都肄业于这两座书院。扬州学派正是基于这样的地域特征,继承和吸收了吴、皖两派的学术宗旨和治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扬州学者研究治儒学的特点在于继承吴、皖两派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前发展,由专、精,进而发展为会通,并克服了吴、皖两派的困守和偏颇,达到创新和通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继承和发展了吴皖两派纯汉学研究的传统。扬州学者的经学研究也遵循从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音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原则。历来对小学的研究侧重其外部规律,讲究小学与经学关系。戴震曾提出字学、训诂、音声三结合,探求小学内部规律的新说。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便沿续了研究小学的路向。如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提出“就古音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的原则,被段玉裁誉为“尤能以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矣”。其子王引之秉承父志,也从事研究训诂之学,所著《经义述闻》,被当时反对汉学研究的方东树赞为“汉唐以来,未有其比”。他们以渊博的学识和娴熟地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在训访、校勘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此外如汪中的《明堂通释》、《释三九》,焦循融会群经而写的《明堂论》等都是有关名物制度方面的名著,发展和超越了吴、皖两派在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阮元,积极提倡经学研究,组织编纂《经籍纂诂》,创建了访诂经精舍,培养了许多从事经典训诂研究的学者,他撰写《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组织汇刻《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在一定程度上总汇了乾嘉汉学在训诂、校勘、解经等方面的成果,带有总结乾嘉学术性质的意义。

二、反对墨守,主张会通。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自汉代以降,每朝每代的经学研究者无不在传统经典注释上下功夫,形成了经学研究世代相传的注经格局。清代乾嘉之际,虽有吴、皖两派一反宋儒空言说经的弊端,但又回到汉代注经的形式。扬州学者深感作为汉学家自身的偏狭墨守和固执门户之见。焦循在《辩学》一文中指出:“据守者,信古最深。谓传注之音,坚确不移,不求于心,固守其说,一字句不敢议。绝浮游之空论,卫古道之遗。其弊也,局脊狭隘,曲为之原,守古人之言,而失古人之心。”这大体上是针对汉学研究而发。汉学研究者绝宋学之空论,而返之于汉儒传注,比较接近先秦儒学。但他们不认识汉儒的局限性和复杂性,据守其说,不免流于经验主义。王引之还对惠栋学术思想中傍汉、信汉的倾向批评为“不论是非”。这都反映了扬州学者反对墨守的共识。因此,扬州学者主张在字词考证的基础上,贯通全经,寻其大义,同时参核百家之说,互相印证,这就不仅在文字名物等局部和细节方面,而且要在总体上把握古人之精神实质和宗旨要领。如焦循对《周易》的研究便运用数理知识,跳出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窠臼,被誉为“石破天惊”之作。阮元主张学术兼顾经学与理学、汉学与宋学,他对群经的研究也不受传注束缚。基于这样的认识,扬州学者还扩大厂研究的领域,经学研究不再囿于儒经,而将内容扩展到先秦诸子。汪中研究荀子、墨子和贾谊,先后校勘考释了《老子》、《墨子》、《荀子》、《贾谊》、《吕氏春秋》。汪中对荀子的评价很高,认为荀子才是孔子学说的真正继承人。又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广泛地校勘了管子、晏子、墨子、荀子、淮南子等于类著作,首开子书研究之先河。后来孙诒让的《墨子间诂》、俞越的《诸子评议》,多受汪中、王念孙研究子学的启迪。

三、重视对传统数学研究是扬州学者的传统。早在十三世纪末,朱世杰、孙兰等人就颇重数学。乾嘉时期,扬州学派中会通中西数学人才辈出。焦循和焦廷琥父子、阮元、李惇、黄承吉都精于中西数学。扬州学者的数学研究领域由算术、几何、三角到数学史、微积分等方面,其中焦循的《加减乘除释》对算术运算理论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又如阮元组织编纂的《畴人传》四十六卷,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畴人传》的编纂突破了儒家只重经典轻视科技的思想意识,这在乾嘉之际汉学研究者重视科学,以此研经,具有不同凡响的意义。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历史揭秘:三国中最争议的将领是谁?

三国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颇受争议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中最受争议的是谁?三国中,号称万人敌除关羽外,还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