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直播,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非遗触网,让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讲历史2017-07-04 09:19:39责编:桂婷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手艺人不能就手艺而学手艺,应把功夫下在掌握渊博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参加社会实践上。只有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

“手艺人不能就手艺而学手艺,应把功夫下在掌握渊博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参加社会实践上。只有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东西。”在对多位非遗传承人的采访中,这是记者听到的最多的感受。

3月27日—4月3日,“非遗进清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成果汇报展”在清华大学举办,在40多名授课教师、结业创作导师悉心教授和指导下,41名学员取得了丰硕的研修成果,精心设计和准备的140套、300余件非遗创意作品亮相本次展览,涵盖缂丝、织锦、刺绣、年画、剪纸、漆艺、陶瓷、金工等传统工艺门类。

“缂丝技艺传承人设计的这套文房系列产品实在漂亮,尤其是这盏台灯,既有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元素,让人爱不释手。”清华大学的一位教师在展品前表达着喜爱。

据了解,2015年文化部联合教育部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计划以非遗中覆盖面最广、最能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类项目为切入点,以提高传承能力为抓手,委托高校等相关单位开展研修、研习和培训。

“很多非遗具备很好的工艺和时尚的潜质,完全可以具有时代感,变成年轻人喜爱的产品。培训不光是为了让大师们学到知识,也是为了提供一个平台让有识之士交流沟通。对于我们很重要的一个话题是如何通过互联网将非遗、传统工艺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非遗保护专家马盛德说。

?【?非遗+互联网,传承发展的新趋势】

据相关调查显示,到2020年为止,网络将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私人网购可以达到6.5万亿美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品质生活,特别是80后、90后青年群体,购物更加追求品质与个性化。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非遗传承是可以和现代审美相结合的。那么突破传统的营销方式,传承工艺如何与“互联网+”结合?

“我认识一位老匠人,他有30多年的从业经验。因为市场不景气,老人家骑着摩托车四处讨生活。2014年他与从事电商的企业合作,两年的时间通过互联网拍卖了480件作品,被用户收藏的有250多件。互联网还让老匠人积累了自己的粉丝群,一些买家来拜访他,带动了150件作品的成交。公司聘请这位老匠人做艺术总监,他把自己的艺术素养融合到整个团队中,也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阿里拍卖总监、“文化中国项目”负责人毛丹红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

去年年底,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同阿里巴巴首次推出非遗相关的产品,将非遗手工艺通过众筹方式让互联网的用户参与。目前,阿里拍卖会入驻了121位省级、国家级传承人,建设了个人的互联网工作室,同时通过互联网渠道授权艺术机构,如今已经覆盖了65个文化产业带。

“同时,我们还要解决互联网用户对非遗文化‘不懂’的问题。我们想在平台上建立互动的社区,让消费者、爱好者可以同大师、艺术机构进行交流,把信息变成创作灵感。我们希望通过让用户知道这门技艺、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情感,从了解、感兴趣进而热爱。消费者只有懂得才会购买,能够融入生活中的才是能被接受的,非遗才能够更好地存活下去。”毛丹红说。

现如今,艺术品市场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章锐用一个由互联网营销概念衍生出来的长尾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长尾理论,即处于经济极度繁荣,gdp增长迅速的情况下,人们有更多的资金寻找个性。

“非遗触网之后,对于企业本身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长,准确定位。而从消费者层面来说,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以个性的姿态进行消费选择。所以说,非遗企业需要以集体形象的大市场进行整合,这是分众和大众相结合的过程。怎样使小市场聚集成大市场?互联网是很好的选择,各地会有艺术区,也就是大市场。同时也有虚拟市场的形式,比如,非遗的传承班会有传承者们互相的社交平台搭建,传承班培训期间的老师、专家、企业家进行沟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和非遗之间有很多可以发展的前途和趋势。”章锐解释道。

非遗融入生活才能“活”起来“我所传习的蜀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之前所制作的产品多为高端艺术品,价格动辄几万、几十万元,普通的消费能力根本无法承受。如今,国家提出振兴传统工艺,要将传统技艺融入百姓生活中去,这个提法为我们非遗的传承发展打开了思路。”来自四川成都梦苑蜀绣有限责任公司的肖华对这次在清华研习有着很大触动。在学艺的十几年间,肖华所接受的大多是传统的平面技法,图稿的纹样来自巴蜀地区书画大师的作品,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如《文君听琴》《芙蓉鲤鱼》等。虽说都是经典,但代代传下来并没太多创新,更难以融入现代生活被大众所接受。

在清华学习期间,肖华的创作思路被打开了。在这次成果展中,肖华展示了她的创意蜀绣作品——珍珠蜀绣披肩:“这个纹样取自中国传统纹样宝相花,在绣法上我选用了蜀绣的双面运针,这种技法从正反两面看都不乱,而淡水珍珠的点缀又显得披肩高贵典雅。最重要的是,它很现代。想象一下,新娘在婚礼上披上这样的披肩,是极具中国传统的含蓄古典之美。随着国际交流的愈发频繁,各种晚宴上,带有传统民族风与现代审美风格的披肩也是很好的装饰。此外,这次培训我们在故宫、清华大学的博物馆看到很多明清时期的绣片、绣衣。用现在眼光来看,就针法和色彩等,并没有那么丰富和精致,但其历史价值很高。我们的手工作品也是一样的道理,既可以平时使用也可以收藏。”

“现在我们建立了文化产业公司、大师工作室,关注年画和非遗的传承保护。通过文化公司,将年画数字化,注册了商标,通过不同的商标对应不同的文化产品,这是一种新的销售方式。但老一辈的艺术家很多不能接受这样的销售方式,认为艺术不能被销售,把自己的作品看得很高大上。但是我认为我们很多非遗关乎衣食住行,只有非遗可以让每个人去用的时候,才能找到它的当代价值。”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力的创新传承之路已经步入正轨。

“大家都知道像爱马仕这样的国际奢侈品牌大多是手工的,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手工技艺也是很精良的。希望独具慧眼的公司能与我们合作,开发一些实用性、接地气的并可以产业化的产品。相信以后我们也可以打造出属于非遗的、有着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肖华对于未来满怀期许。

【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才是艺术】

现如今,我们已经很少吃到用石磨制作的食品,很少看到手工业打造出来的好东西。而这些,恰恰是更好地与自然相处的生活选择。换言之,复兴传统手工业体系,是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对此,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认为,“非遗源自于我们的衣、食、住、行,而我们的艺术、设计一定是为生活服务,不是为了拍卖或者追求所谓的价值,能够提升民族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指数,这才是我们的核心。所以,非遗不作为遗产,真正存活在人们生活中,要作为必需品,而不是仅仅作为历史放在博物馆里,被当做收藏、摆设。”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提倡把传统手工和现代设计有机结合,真正推出现代手工体系,遍布整个生活方式的美学创意、设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艺品。用这样的方式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需求,不一定非要制作多大的瓶子,真正的价值在于落脚现代生活。设计不仅仅是在传统艺术上截取图案,贴到现代产品上,应该是挖掘内涵和文化意境,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这才是艺术。我们应该有共同的价值导向,共同支持努力,不要怕慢,创造出真正的生活之美。”曾辉说。

同样,肖华也有这样的认同,“手工的精品一定是靠时间慢慢形成的,但起初要给入门的从业者一定时间,让他们对这个职业有向往,坚持得住。还要注重在学校的普及教育,尤其是目前国家正将非遗课引进大学、职高。让更多的孩子爱上手工艺,愿意去传承,只有这样,才有未来的希望。”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