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直播,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滇剧是怎么来的?滇剧的发展历程

来源:讲历史2016-10-17 14:40:52责编:谢荣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滇剧是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

滇剧是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滇剧的业余组织发达,昆明郊区原名牛街庄的这个村子,就有一个相继几代而现在还存在的业余滇剧组织。

公元1780年(清乾隆45年)前后,云南盛行称腔的徽调、秦腔、汉调等,大约在1821年前后(道光年间),滇剧由这些流传日久的外腔逐渐演变形成后已有了正式的戏班子。

首先从音乐方面来看,滇剧的丝弦、胡琴和襄阳三个主要腔调,虽然出于秦腔、徽调与汉调,但经过与云南人民的语言、风习和地方戏曲长期的融合之后,它已经与原来的秦腔、徽调、汉调风格不同,而成为云南人民所特有的东西了。

丝弦,在滇戏三种构成因素中是主要的一种,它的唱法有“甜品”、“苦品”之分,可用于喜剧、也可用于悲剧。胡琴源于徽调的石牌腔,与二黄腔同源,故近似京剧二黄,但与京剧二黄又有不同,没有〔原板〕,其中有一种〔梅花板〕是由〔二流〕跺起来加以变化而成的,在歌唱中夹带诉说,可以唱到数十句不觉其繁复,真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常用于《黛玉焚稿》之类情节悲啼的戏里。

襄阳是吸收了汉剧“襄河派”的西皮调而演化而来的,旋律而流畅,适宜于表现愉快、喜悦与激昂奋发的感情,常用于《豆汁记》、《菱角配》等喜剧中。滇剧的剧目,据老艺人估计约有一千多个。

滇剧的表演善于刻划人物和富于生活气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与陆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骏与尹碧莲,都是通过具有丰富生活内容的动作,表现出人物矛盾的过程,形象生动,性格突出。

滇剧的表演特点,是注意体验和体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另一特点是语言生动,通俗流畅,具有民间歌谣的风格,如《秦香莲》一剧中的许多唱词,与全国其它剧种都不同,词句明白如话,充满生活气息。

滇剧历史上的著名演员有栗成之、王海延、李文明、李瑞兰、陈少塘、竹八音、乔秀峰、郑文斋、蒋耀延、邱云林等,对本剧种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名演员戚少斌(净)、碧金玉(旦)、彭国珍(小生)、万象贞(旦)等的艺术都深受观众欢迎和各界好评。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历史揭秘:三国中最争议的将领是谁?

三国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颇受争议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中最受争议的是谁?三国中,号称万人敌除关羽外,还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