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直播,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揭秘:'司马光砸缸'你知道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

来源:讲历史2016-05-27 09:35:28责编:尼威亚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打小就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呢?大家好,我是文物讲解员牛Bo。其实,司马光砸的不是缸。据《宋史·司马光传》:“群儿戏…

打小就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呢?大家好,我是文物讲解员牛Bo。其实,司马光砸的不是缸。

据《宋史·司马光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你看,司马光砸的是瓮,缸和瓮是同一种玩意儿吗?

缸和瓮这类盛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当时的陶器中可以发现它们的源起和雏形。1978年在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了一件彩陶缸,高约半米,造型呈口大底小的直筒形,敞口、厚圆唇,深腹、平底,底部正中有一直径约一厘米的圆孔。显然,它不能盛水或粮食,而是用来装殓尸体或骨殖的,就是通常所说的棺材。那时的丧葬习俗是用两三件陶器扣合在一起作为葬具,考古学上称为瓮棺葬,又称缸葬,但并不局限于用瓮或缸,还有如盆、罐、瓶、鼎等。它们也并非为丧葬专门烧造,而是日常用具,埋葬时在器物底部钻以小孔来通气,据说这样做可以让死人呼吸,也取灵魂由小孔升天之意。

那这件陶器该称为瓮还是缸呢?看图说话。

揭秘:“司马光砸缸”你知道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距今约6000年 高47.0cm,口径32.7cm,底径19.5cm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我们无法听到远古先民说的话,如何发音和表白。但通过他们留下的图像可以知道他们表达的意思。这件彩陶上绘有一幅画,左边是一支叼着鱼的白鹮,似乎是说明这件陶器可以盛水,用来放置捕获的鱼。画面右边,是一柄石斧,这是当时最常用的工具,用途广泛,除砍伐耕种外还可用作武器,甚至上升为部落首领(巫师)的权杖,被赋予权威和仪轨的神圣涵义。殊不知,这石斧,也揭示了这件彩陶的名称,斧,如其图像结合象形文字甲骨文所示。

斧立于地上,表示其形,即缶,音与斧或相近或相同;斧砍在地上,引申其用途,即工。缶和工合并为一个字:缸。所以,后世把这件彩陶形状的器物,叫做缸,一般用来盛放水或食物,但不仅限于饮食,而有某种供奉或祭祀的意味。时至今日,在过春节时,很多地方的人们有把装满水缸、米缸的风俗,祈求饮食无忧、吃饱喝足。也有将“送灶”的祭品放在米缸中,寄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水缸放置在屋外门前或庭院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灭火。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逢天干物燥、夜黑风大,不但容易起火,还会火势蔓延、殃及四邻,水缸兼具消防设备的功能。而今,在故宫可看到铜质或铁质的巨型水缸,平时贮满清水,古时一旦失火,即可就近取水灭火。因此,大缸又被称作“吉祥缸”、“太平缸”和“门海”,取门前之大海之意。据《大清会典》载,宫中共有大缸308口。今余231口。距今最早的大缸为明弘治年间(1488—505)铸造的铁缸,上奢下敛,两耳有铁环。铜缸则多为清代铸造,腹大口阔,两耳加兽面铜环。为防止缸中之水结冰,延误救火,在立冬到来年惊蛰,宫人都要给大缸“穿衣戴帽”、在缸下燃炭保温,以备不时之需。

揭秘:“司马光砸缸”你知道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吴禄贞一生是怎样的?吴禄贞一生都做过哪些事?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