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智谋书,是我国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很多人把《三十六计》的作者想当然的认为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甚至这只是个美丽的幻想,其实《三十六计》另有其人。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一条特别重要的智谋原则,即“兵者,诡道也”。其《计篇》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 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被称为“诡道十二法”。“诡道十二法”多从战略角度进行谋画,属于军事战 略理论,“三十六计”除继承孙子的战略理论之外,还着重从战役战术角度,总结兵家诡谲之谋,亦即具体的战术策略,是对《孙子兵法》的发展和创新。在我国众 多兵书中,《三十六计》独树一帜,雄踞百代,与被称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并称为我国军事史上的双璧,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孙子兵法》的作者由于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现确定为兵圣孙武,《三十六计》作者由于岁月流逝,灰没尘封,竟成谜团。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作者的影子,《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传》记载: 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宫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 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史》卷四十五《王敬则传》中,还增写了如下按语:“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一卷也从《南史》。所谓避魏事,即前面提到的檀道济北伐无功而返事。《三十六计》作者竟然是檀道济。 王敬则说及“檀公三十六策”之时,是在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南齐书》大约成书于梁天监十三年(514)至普通七年(526),两者相距只有 20年左右。上距檀道济去世的436年,前者为62年,后者约80年左右。这样看来,在宋、齐、梁时代,檀道济的《三十六计》已广为流传。
2003年6月,济宁民间发现一玉简册,共66片。部分简片呈绿色或灰褐色,有大小不规则的蚀孔与自然形成的沁色和包浆。单片长24厘米,宽2厘 米,厚0.5厘米;整体平铺132厘米,重4.6千克。玉简之上阴刻小篆体文字919字,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末片署“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 刻”。开皇为隋文帝年号,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经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吕济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南京博物馆研究员汪遵国等专 家鉴定,认为玉《三十六计》简册,隋开皇年间刻,和田青玉质,残损不大,沁色和包浆自然,阴刻小篆体文字,书法古雅。 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发表叔和文章说:“十几年前,我在成都一个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一本土纸印的小册子……封面书《三十六 计》,旁注小字‘秘本兵法’。”叔和所说这本《三十六计》小册子,是1941年10月由成都兴华印刷所用土纸翻印、成都瑞琴楼发行的。翻印本上有简短的说 明,说书是抄本,1941年在邠州(今陕西彬县)某书摊上发现。该书未署作者姓名。细检该书,其计名、顺序、解语,与玉简册《三十六计》基本相同,惟“偷 梁换柱”解语,开头多出“频更其阵,抽其劲旅”8字,书中并增写了文前总说、文后跋语和对各计“解语”的“按语”。这似可说明,叔和发现本与隋玉简册是同 一版本,而“总说”、“跋语”、“按语”当为后人增补。这一版本,或许就是南齐时人王敬则所说的“檀公三十六策”。
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属济宁)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生年不详,卒于南朝刘宋元嘉十三年(436)。出身军旅世家。其叔父檀凭之,曾官宁远将 军,阵亡后追赠散骑常侍,封曲阿县公;长兄檀韶曾官辅国将军,江州刺史;次兄檀祗,曾官宁朔将军,封西昌县侯。韶、祗二人,《宋书》有传。 《三十六计》中的计名,大体有这样几种来源,一是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用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帮助赵国解围事;“暗渡陈仓”,用的是刘邦攻打项羽 之时,听从张良、韩信之计,明修栈道,迷惑敌方,暗中却绕道奔袭陈仓,并取得大捷事。二是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用《孙子·军争篇》语:“以近待 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声东击西”,用《淮南子·兵略训》中语:“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三是古代书面语。如“李代桃僵”,用的 是《乐府诗集·鸡鸣》中“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的诗句;“无中生有”,用的是《老子》四十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句意。四是对古代实际战 例的概括。如“美人计”,有西施绝色媚夫差、纣王女色亡国等战例;“空城计”,有诸葛亮空城智退司马懿大军的战例;“苦肉计”,有周瑜打黄盖,诈降成功, 火烧
曹操大军的战例等。五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所用成语。如“指桑骂槐”、“金蝉脱壳”等。
《三十六计》中的个别计名,其寓意来源的战例虽古以有之,但其用语却晚于檀道济生活的时代。如“瞒天过海”用的是唐贞观十七年(643)
薛仁贵随太 宗征辽故事;“笑里藏刀”用的是《旧唐书·李义府传》中“义府笑中有刀”之语。其更原始出处,还有待考证或新的发现。也许现在流行的《三十六计》由后人修 改,也许作者根本就不是檀道济,或许檀道济的《三十六计》与现行的《三十六计》根本不是一个版本,这些有待专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