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直播,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京剧故里在哪里?伶人的居处城南

来源:讲历史2017-03-13 09:18:39责编:姜和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京剧是在北京出生的,这是共识。我想再具体化些:徽班究竟在北京的哪儿培育了京剧?本文标题就是答案。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一、1790年徽班进京并未进宫。说最早进京的…

京剧是在北京出生的,这是共识。我想再具体化些:徽班究竟在北京的哪儿培育了京剧?本文标题就是答案。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1790年徽班进京并未进宫。说最早进京的三庆徽参加了“进宫祝寿演出”是没有根据的。朝鲜使者柳得恭的《滦阳集》描述当年祝寿演出有两种:一是八月上旬在圆明园演了10天的连台大戏《升平宝筏》,由南府伶人承应,唱的是昆弋腔;另一是八月十二日乾隆皇帝由圆明园回紫禁城,沿途30里,张灯结彩,搭了许多戏台,各衙门各省会分段包干,立牌书写某戏、某曲,某处起至某处止。三庆班当在其中某一处,若是分包演出,就在某几处的几个戏台献演。庆典结束后留在北京城南进行营业演出。

二、京剧引起宫廷兴趣已是京剧形成10多年之后的事。能说明京剧在19世纪40年代已经形成的最可靠的记载,是1845年出版的《都门纪略》,当时称京剧为“时尚黄腔”或二黄腔。被京剧界奉为“老生三鼎甲”的余三胜、张二奎、程长庚就在这本导游性质的书里第一次集体亮相。允许京剧进宫演出并对其作出积极评价的是咸丰皇帝。他说(昆曲)“音多缓惰,柔逾于刚”,(二黄)“高而不折,扬而不漫”(见《清稗类钞》)。他是头一个在审美趣味上有崇花抑雅倾向的君主。而京剧的大规模进宫已是光绪九年(1883年)之后。所以梅兰芳说:“清宫对于京戏的认识,大概一直到了光绪十年……才引起重视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472页)那时的京剧已由形成逐步走向成熟。

三、几代徽班艺人就是在城南打造戏曲的新品种——京剧。从徽班进京到咸丰年间京剧首次进宫演出,中间相隔大约70年。慈禧太后开始把京剧当做宫中第一娱乐对象,离三庆徽进京的年代相隔了93年。因为清政府有禁令,在内城不允许开设戏园,所以这些徽班伶人都是在京城的前三门(正阳、崇文、宣武)南边生活着,活动着,创造着。核心地段是今天的前门西大街和宣武门东大街以南、珠市口西大街和骡马市大街以北、前门大街以西、宣武门外大街以东的那一片极其繁华的商业文化区。可以说,徽班是京剧的摇篮,城南是京剧的故里。

四、京剧故里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有待充分开掘。徽班是多声腔表演团体,怎么从中孕育出了京剧呢?著名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在孕育京剧过程中各自作出了哪些贡献呢?20年前我写过《试论徽班进京与京剧形成》一文,这里就从略了。判断城南为京剧故里,有两个标志非常重要:一为伶人居处,一为演出场所。1842年杨懋建《梦华琐簿》说得很清楚:“乐部各有总寓,俗称‘大下处’。春台寓百顺胡同,三庆寓韩家潭,四喜寓陕西巷,和春寓李铁拐斜街,嵩祝寓石头胡同。”这个“大下处”,就是剧团的团部所在地吧,所以称“总寓”。而有些名演员的私寓各有堂号。

比较集中地介绍伶人堂号的书是1873年的《菊部群英》,现在能看到的是其下卷,列出61家,其中住韩家潭的有27家,占总数44%。其他34家住百顺胡同、石头胡同、李铁拐斜街、樱桃斜街等9处,都在韩家潭附近。比这本书再早45年的《金台残泪记》也证明伶人在此居住由来已久。所以梨园界有谚:“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离不开韩家潭。”伶人居处的集中和稳定,是有社会原因的。他们既受人喜爱,又受人歧视,只好自成畦落,同外界保持某种距离。这是不幸的。然而也由此形成了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中说的“内群婚配”的习惯,只要姻缘巧合与衣钵相传,可以产生出极有创造能力的戏剧天才来,“足见才气之所钟,自有寻常社会环境所不能摧残抹杀者在。”而戏剧之生存又需要深入社会,尤其要同商贸、餐饮、旅游等互为波澜。选择韩家潭一带居住,正好同市廛、旅店、商贩、茶园(即剧场)高度集中的大栅栏,以及图书充栋、宝玩盈街的琉璃厂等等十分邻近,真个是如鱼得水。但亦引起徽班内部的种种竞争,必须各擅胜场,才能很好地生存,从而推动徽班名伶们不断做出新的选择与创造,终于导致京剧的形成。我希望新西城区文教部门能做出“清代宣南名伶故居分布图”和“清代宣南剧场(除园外,包括有戏台的会馆等)分布图”,充实到湖广会馆的戏剧博物馆以及未来的国家戏剧博物馆中去,这将有助于我们从京剧诞生这个角度加深对北京城南文化底蕴、文化魅力之体验。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历史揭秘:三国中最争议的将领是谁?

三国有很多有意思的人,也有很多颇受争议的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中最受争议的是谁?三国中,号称万人敌除关羽外,还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