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直播,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在端午节中唤回传统的文化记忆

来源:讲历史2017-06-30 11:34:53责编:桂婷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保护民俗,不是仅使标准框架里的粽子、雄黄酒等元素为人所共知, 而是要重拾固有的、传统的端午习俗,将失落的文化记忆唤回到人们的文化自觉中。 粽子飘香,端午节至…

保护民俗,不是仅使标准框架里的粽子、雄黄酒等元素为人所共知,

而是要重拾固有的、传统的端午习俗,将失落的文化记忆唤回到人们的文化自觉中。

粽子飘香,端午节至。千百年来,岁逢此时,人们便以各种形式表达祝福和纪念,祭屈原、赛龙舟、包粽子、熏艾草、诵楚辞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式微,端午节曾一度被淡化。在我国端午节“申遗”成功后,这一传统节日重获生机。那么,端午文化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伴随着全国各地庆典活动的精彩呈现,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记忆,如何满怀文化魅力走向现代?本报记者围绕着上述话题采访了相关专家,深入了解现代语境下的端午文化生态。

学术研究促进文化接续与重建

节日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形式,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蕴涵其中。端午文化内涵的重建,势必需要对其所寄托的一些人和一些精神品格进行挖掘和传承。再忆屈原,重品离骚即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采访中,学者对当下很多年轻人不了解屈原、离骚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深表忧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认为,端午节的内涵表现在两方面,生命的意识和伦理的精神。这些内容还包含在更广阔的文化层面,如楚辞文学研究、屈原精神研究等。相关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就在于挖掘传统节日内涵,进行文化接续和重建。

不过,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并不乐观。有着40年楚辞研究经验的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黄灵庚向记者介绍,研究屈原就要研究楚辞,而楚辞研究最大、最基本的内容是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屈原作品真伪、内容和流传过程研究,楚国历史先公考证以及研探楚国习俗文化等。由于上述内容与现代人的生活和观念没有直接关系,一般人都不愿意去研究。

黄灵庚告诉记者,楚辞深奥难懂,没有6-10年的积累,很难出成果。研究周期长,导致高校研究楚辞和先秦文学的教师越来越少,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造成很大威胁。他呼吁,改革现行学术考核制度,给学术研究一个宽松的环境。

作为端午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如何正确认识屈原,也是端午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中国屈原学会代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向记者介绍了屈原研究的历史脉络。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有三点:一是清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利益改变信念;二是忠信之人;三是贤才。20世纪初,有人对古代评价提出质疑,胡适认为“忠臣”之名是汉代及后人所加,应从屈原身上抹掉,把他作为单纯的文学家看待。1922年,梁启超提出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屈原不仅热爱楚国,也爱中国,此前的评价实际上把爱祖国和爱楚国剥离开来。50年代以后,学界将屈原定义为人民的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文革”后期,屈原又被视为法家代表。改革开放后,有人认为他是改革家。而今天对屈原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三点:对屈原身世、经历和思想进行深入仔细科学的挖掘;对其作品深入研究;客观看待中国古代对屈原的评价,甄别“爱国主义”内涵,准确认识屈原。

方铭认为,今天,很多人对屈原的理解流于肤浅化,认为他性格倔犟,不合时宜,不理解屈原的坚守,不理解他为国家、民族所作的长远考虑。这样的观点,是为投机取巧、逃避社会责任进行的辩护。我们怀念屈原时,应搞清楚屈原精神到底是什么?他忠于国家、民族的未来,憎恨一切损害国家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敢于反对权贵的昏庸和贪婪;在挫折面前毫不妥协,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便是屈原精神的现实意义所在。

端午节在“申遗”成功后,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目前来看,形式大于内容。专家呼吁,要过一个愉快的节日,同时更应该大力弘扬端午精神、屈原精神。在端午节纪念这位伟大的先人,体悟其高尚品格,实为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申遗”之争推动文化反思

提到端午节,人们不会忘记8年前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

2004年,媒体报道了韩国江陵端午祭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随后便引生了“端午节保卫战”和“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异同之争”.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入选,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端午节起源与归属问题一时成为学术界和舆论界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对“申遗”之争给国内传统节日保护带来的积极影响表示了肯定。他告诉记者,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对传统节日的忽视。中韩之争的关键在于反思中国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也正是这样的反思,成为推动我国端午节“申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009年,我国三省四地联合“申遗”取得成功,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湖北黄石“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端午习俗”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的端午节传承了近2500年,传播到韩国也有1000多年历史,两国都有权‘申遗'.’申遗‘不是文化传统的排他和独享,而应该是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承认共时性和共享性。韩国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一面镜子,面对’洋节兴,土节衰‘的现实窘境,中华民族几大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应以端午节为例,进行总结,活跃起来。”乌丙安对本报记者说。

文化传承应成为民众自觉

在我国,端午是唯一被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国家将端午节设为法定节假日,并确立了汨罗、秭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媒体与商家的加入,使得端午节活动搞得越来越热闹。然而,令学者担心的是,随着经济利益的冲击,不少地方大肆进行商业化运作,打造所谓的“节中节”,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了味儿。

萧放认为,有效的传承还是要让传统节日踏踏实实地回到民众生活中,只有整个民族都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将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才有生命力。

也有专家提出,“申遗”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端。保护民俗,不是仅使标准框架里的粽子、雄黄酒等元素为人所共知,而是要重拾固有的、传统的端午习俗,将失落的文化记忆唤回到人们的文化自觉中。

对此,乌丙安表示,江浙一代很多村镇传统习俗恢复得很好,民俗的保护和传承,要成为民众的自觉,而不是专家设计、政府打造的产物。端午节“申遗”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文化内涵的回归与建设。 ?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揭秘:帝皇所吃的不老"仙丹" 到底是啥成份?

中国道教历史悠远,炼丹则是道教本领之一!炼丹又分为外丹内丹,外丹术源于先秦配方,是在丹炉中烧炼矿物以制造“仙丹”!其后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