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365直播,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诸葛亮依法治蜀经验谈

来源:讲历史2016-06-17 15:29:37责编:Jie.Xu人气:
字号:小号|大号
【内容导读】千古贤相诸葛亮励精图志治蜀二十年,使得“国贫民虚,地处孤绝”的蜀汉上下“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如此卓越的政绩与他“科教严明,厉行法…

千古贤相诸葛亮励精图志治蜀二十年,使得“国贫民虚,地处孤绝”的蜀汉上下“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如此卓越的政绩与他“科教严明,厉行法治”的治政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一、诸葛亮依法治蜀的历史背景
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成都后,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管理益州政务。原益州牧刘璋“性宽柔,无威略,东州人侵暴旧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阙,益州颇怨”(《三国志·;蜀书·;刘璋传》),一直奉行汉末以来的腐朽政治,所辖境内刑法律令松弛倾废,豪强士族肆虐妄为,黎民百姓怨声载道。
诸葛亮入蜀后厉行法治,采取以严济宽、以猛纠弘的强硬手段,严厉打击豪强士族势力,坚决维护法令律制的权威。使益州的官风民气大为改观,社会秩序迅速稳定,但这同时也招来了一些守旧势力的非议和责难。为此当时的蜀郡太守法正劝告诸葛亮说:“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三国志·;蜀书·;法正传》),法正欲以汉高祖刘邦入关后刑法宽简使秦人感恩的史例,劝说他降低要求放宽刑法,以安定民心。
诸葛亮并未采纳法正的意见而宽刑省法,他在《答法正书》中依理反驳道:“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己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诸葛亮认为:理政治国不可滥施小恩小惠,用职位去恩宠下级,等到无高位可给时他们就会渐生轻视;用恩惠去笼络下级,等到无恩可施时他们就会滋生慢怠,此乃为弊政症结之所在。如果用严峻的刑法去震慑下级,待法令贯彻之后,他们就会知道什么是恩德;严格限制封赏官爵,一旦加官晋爵,他们就会懂得什么是荣耀。恩荣并用,互为补充,上级与下级之间就有了秩序,治理国家的要领就体现于此。所以他坚持“治乱世用重典” (《礼记·;周礼》),采取严刑峻法、恩威并济的措施来革新政治、纠正时弊。
二、诸葛亮依法治蜀的措施及影响
为确保有法可依,诸葛亮与法正、刘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蜀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坚决实行由“人治”过渡到“法治”的方略,通过一系列法律条文来规范社会秩序、约束道德行为,达到震慑人心、劝善规恶的目的。此外他还反复对官吏进行教导,“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子”(《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要求执法者居官守法、“慎独”其身、执法尚严、除恶务尽,以期实现长治久安。
诸葛亮强调“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而不讲封建王朝“刑不上大夫”之类偏袒贵官的“传统”。与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的中都护李严,恣意矫旨殆误战机,诸葛亮立即上书请将其废黜流放梓潼郡。出身名门又是东宫旧臣的将军来敏,年老狂勃口出不逊,诸葛亮毫不避讳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闭门思愆”(《三国志·;蜀书·;来敏传》)。
对于人民大众,诸葛亮一改施法者的强硬面孔,采取“用心平而劝戒明”的施法策略。“用心平”是指诸葛亮人品公正亮直,“心如秤,不能为人轻重”(《诸葛亮集·;杂言》),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赏不遗远,刑不阿贵”,执法公允无私,使民众心悦诚服。“劝戒明”则是说诸葛亮不过分崇拜法律,视之为万能,而只将法律当作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他反复强调“教令为先,诛罚为后”(《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教令第十三》),竭力反对不教而诛,声明不是为法加于人而法,而是注重防患于未然。他“示仪轨,从权制”,积极对民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鼓励并引导臣民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以避免犯罪。
为增强法制观念,诸葛亮特地亲自为后主刘禅抄写《申子》、《韩非子》、《管子》等法家经典。并在《出师表》中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规谏刘禅执法应客观公允,奖惩须一视同仁,不得循私枉法。另指出倘若“以私为公”、赏罚不均,就会使“人有二心”威胁到国家政权。

历史解密战史风云野史秘闻风云人物文史百科

吴禄贞一生是怎样的?吴禄贞一生都做过哪些事?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