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贤臣,远小人,是历来明君的治国之道。可唐太宗竟然表示,即便有奸佞,也不可用“钓鱼”之法去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唐太宗登基之后,为了表示忠诚,经常有很多人提意见。有一位大臣就上书说,希望太宗能够远离奸佞。太宗就问:“到底谁是奸佞呢?”这位大臣也挺滑头的,不肯直接说出别人的名字,他说:“我常年居住在乡野,不能准确的了解大臣们。不过有个很简单的测试方法。希望陛下您和大臣们说话,假装生气,看看大臣们的反应。如果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服的,就是正直的大臣
如果害怕而顺从您的意思的,就是佞臣啦。”这位本以为自己提出的方法很高明,没想到太宗皇帝一听脸沉了下来。太宗说:“君王和臣子就像河流的源头和支流一样,要是源头都是浑浊的,怎么能奢望河水清澈呢?皇帝自己都奸诈,又怎么能希望臣子正直呢?我向来以诚心来治理天下,以前我看到前朝的君王喜欢玩弄一些伎俩来对待他的臣子,我心中是很看不起的。你的建议虽然好,但是我不会采纳。”唐太宗此番话,可谓义正词严,不但是这位大臣哑口无言,想必凡是听到了这个故事的臣子都会感慨自己得遇圣君,而山呼万岁吧。
确实,唐太宗对待臣下颇为真诚,比如对待其他势力归降的将领,像尉迟恭。但是否唐太宗真的就不玩弄手段,什么都是光明正大、以诚相待呢?
也不尽然。
在太宗朝曾经有一位和魏征一样,深受太宗信任的官员,就是曾经担任尚书右丞、黄门侍郎的刘洎。太宗曾经高度评价刘洎,以为其“性最坚贞”,甚至在自己远征高丽,以太子监国的时候,任命刘洎为主要的辅佐大臣,可见太宗对刘洎的信任。可是太宗的宽容、真诚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不能触犯自己的皇权。
太宗远征之时,得了毒疮,病势危机。刘洎听到了消息之后,担忧的说:“疾势如此,圣躬可忧!”陛下的病这么严重,我好担心陛下的安危啊。这本是忧国忧君的肺腑之言,可是,因为褚遂良和刘洎关系不和,在回禀太宗时就刻意歪曲,说刘洎在暗示唐太宗命不久矣,并且说,刘洎经常讲,国家的事情不用担心,只要用心辅佐幼主,像伊尹、霍光一样,如果大臣之间有人有反对意见杀掉就可以安定了。本来这件事情并不难查清楚,可是太宗一听到此事,也不问究竟,就下旨命令刘洎自尽。为何太宗为如此失去理智呢?
作为君王,最难处理的就是继承人的问题。当年大哥李建成和自己的是是非非,就已经是唐太宗一生的痛。而对于自己的太子,也是几废几立。即希望太子能够贤德拥有大臣的支持,又不能容忍太子结交大臣,形成党派,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如果对于自己的儿子,还会有所保留,有那么一丝温情,对于那些有反叛迹象的大臣就毫不客气,甚至绝对不能容忍了。是以,当听说刘洎想把持朝政,意图来做伊尹霍光的时候,唐太宗不经过详细调查就赐死刘洎。
以前看安禄山的传记,看到这样一则文字。说安禄山此人貌似愚鲁,其实极为奸诈,很会讨玄宗皇帝欢心。曾经,玄宗带着安禄山去见太子,安禄山见到太子竟然不下跪。左右的人都催促安禄山,可安禄山却站着说,我是胡人,不懂得朝中的礼仪,不知道太子是个什么官职。玄宗皇帝笑着说,太子啊,就是在朕百年后代替朕来统治你的人。安禄山说,我太愚蠢了,过去只知道陛下一个人,不知道还有太子啊。这时候安禄山才下跪,脸上还满是不情愿的神色。
可以想见,太子李亨此时肯定气得半死,但是畏惧父皇的威势,也不能发作。可玄宗一听乐开了花。虽然每天有很多人说如何如何效忠玄宗,可没有一个人像安禄山这么真诚,这么实在。做皇帝那种高高在上,与众不同的感觉让玄宗很满足,很幸福!而安禄山呢,这么说确实会得罪太子,可是自己的富贵掌握在玄宗的手中,加上玄宗身体好着呢,等到太子登基还不知道猴年马月,还有安禄山不久就图谋兵变,才不会去在乎李亨的感受呢?
唐玄宗看安禄山,只看到安禄山对自己的真诚而没有看到安禄山的阴险和奸诈